大手术还是小修补养老金再逢关键路口

现行养老金制度在中国已运行17年,但它既难以克服空账、缺口、碎片化、低效等痼疾,也无法抵御迫在眉睫的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并轨之后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比如延迟退休、提高统筹层次等。最根本的问题是,整个养老金制度要朝何处去,尚未达成一致。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欧阳柳依 顾开贵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东方IC/图)

编者按

这场充满各种名词的庙堂大争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养老。

穿破重重阻力,养老金制度改革终于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轨,这在相当程度上呼应了社会有关公平性的争议,但整个养老金制度未来要向何处去,主事者尚未达成一致。

1997年,中国首创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在现实中落地,历史欠账却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越来越庞大,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失败让这一改革路径重重受挫。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经济增速的放缓,让巨额欠账越来越积重难返。改革迫在眉睫。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务院委托国内外七个课题组参与设计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近期,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释放了对“全账户NDC”方案青睐的信息,这意味着一场大手术,而人社部则坚持小改。

当年的路径选择究竟是错失了改革黄金窗口,还是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现在究竟应该做大手术还是小修补?与过去20年来数次关键时刻一样,养老金改革又到了事关成败的十字路口。

动议多年的养老金并轨悬石落地。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跟城镇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

至此,困难重重的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完成了它相对最容易的一个环节。

但并轨之后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比如延迟退休、提高统筹层次等。最根本的问题是,整个养老金制度要朝何处去,尚未达成一致。

现行养老金制度在中国已运行17年,但它既难以克服空账、缺口、碎片化、低效等痼疾,也无法抵御迫在眉睫的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务院委托国内外七个课题组参与设计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但截至目前,养老金制度究竟是要做大个人账户还是做小个人账户;是回归现收现付制还是引进个人名义账户制;对统账结合制度是大调还是微调,共识并未形成。

同历史上的关键时点一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养老金改革又到了事关成败的十字路口,但愿这一次博弈的结果是一个能经受历史检验的明智选择。

名词解释:

DB:现收现付制。由德国在120年前创立,即政府向企业和职工征缴养老保险金,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它是待遇确定型制度,即参保人缴费时已确定未来自己的养老金水平。好处是运行成本低,弱点是应对老龄化时缺乏弹性。

DC:个人账户制,又称基金积累制。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设计,并于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国家付诸实践。国家给每个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实账积累自己的养老金,退休后多缴多得。同时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到资本市场上投资增值。它是缴费确定型制度,即参保人的养老金水平取决于自己的缴费积累和投资损益。好处是更显公平、更具激励性、资金效率更高,弊端是运行成本高、共济性差、资金投资有风险。

NDC:个人名义账户制。介乎上述两者之间,在融资方式上它是现收现付制,在计发方法上,它又是缴费确定型。NDC的个人账户中没有实际资金,而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结合工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等因素,作为将来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同时不可继承。是1998年诞生的一种历史最短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欧亚7国实行。

先并轨再说

“老人”老办法,“中人”个人账户是否做实以及做实到什么程度,先并轨,再讨论。

养老金并轨自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依法参加社保时风生水起,7个多月后,另一只鞋子终于落下。

一位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士向南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