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背后的当代一本杂志和它的那些现实

《当代》的视野应不应该“宽一点儿”?编辑部内外的争论没停过。前任主编洪清波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其实后来我们觉得,那些作家的作品都看得懂了,都挺单纯的了。我觉得是领导的一个误判。”

责任编辑:李晓婷 袁蕾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图为剧照),2015年2月26日首播。这部讲述70年代普通人励志故事的原著小说,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一时风靡。当年路遥曾把《平凡的世界》的稿子托人带给《当代》总编周昌义,周昌义觉得读不进去,退了。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当代》的视野应不应该“宽一点儿”?编辑部内外的争论没停过。前任主编洪清波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其实后来我们觉得,那些作家的作品都看得懂了,都挺单纯的了。我觉得是领导的一个误判。”

《当代》杂志创刊35周年的纪念册上,列举了35位曾经在《当代》发表过作品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然而,少了几部名作的名字。

缺少的几部是:

江西作家胡平的《中国的眸子》,写的是李九莲。

湖南作家王跃文的《国画》,刊发于1999年。

安徽作家陈桂棣和他妻子春桃反映农民税费负担真相,引起巨大轰动的《中国农民调查》,刊发于2003年。3年后,国务院宣布废除农业税。

“遗憾总是有的。”《当代》主编周昌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当代》改变了陈桂棣的命运,他的全部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在这里发的。《中国农民调查》的名字就是周昌义起的。他们共同成名也共同面对。《小岗村的故事》,也是周昌义约的稿,而且全程沟通改稿。

2015年这个春节,陈桂棣和春桃是在北京过的。他们与来自全国的几十位作家一起参加了1月21日的《当代》创刊35周年庆典。

陈桂棣和妻子已经因为作品迁徙了好几次。1993年,在《当代》刊发了叙述一起冤案的报告文学《悲剧的诞生》,在老家蚌埠待不下去了,亲戚朋友路遇不认;2003年,《中国农民调查》发表后,他们合肥的家也不能待了,不得不迁徙到妻子的江西娘家。

2009年,他又写出一部报告文学《小岗村的故事》,《当代》却没发出来。陈桂棣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他十分遗憾。

如今,73岁的合肥市作协主席陈桂棣寓居北京。虽然被他在作品中点过名的安徽官员几乎都不在任了——不是退休就是落马,但他还是有顾虑。“谁知道他们的哪个下属还在不在任呢?”

售空、售空、售空

第一次直接批评国家部委工作的报告文学《强国梦》;第一次直面土改乱打乱杀现象的《古船》;被一位官员直斥“没有积极意义”、不许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白鹿原》……

陈桂棣只是无数被《当代》改变命运的写作者之一。

1980年代,屡遭退稿的陕西文学青年路遥把他的一篇小说寄给《当代》,声明如果再被退稿,他将不再写作;这篇小说经《当代》修改发表,路遥从此崛起于文坛。

另一个黑龙江插队知青郑九蝉的经历与此类似。他的小说发表于《当代》,给他引来了上百封约稿信,当地宣传部门下令追查:谁退了这么好的小说?郑九蝉最后做到故乡浙江台州市的作协主席。

改变他们命运的地方,35年来都没有搬家。

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大院的后楼二层,一栋1950年代建造的老楼就是《当代》编辑部所在地,众多作家成名前的精神产房。1980年代,闯荡北京的文学青年个个困窘,《当代》为他们提供连吃带住的待遇,以改稿的名义。

35年过去,冯骥才洗过衣服的水房样貌依旧,路遥睡过的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