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标】追踪“潜伏者”,代号“登革热”

在登革热疫情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若就此调整防控策略,“失控”的疫情是可以避免的。

责任编辑:蒋昕捷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梁绮雅 杨思佳

在登革热暴发期间,这样的灭蚊车在广东街头随处可见。 (CFP/图)

在登革热疫情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若就此调整防控策略,“失控”的疫情是可以避免的。

歌手刀郎如果身在南方,他可能没有机会歌唱第一场雪,只能咏叹“2015年的第一例登革热病例,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此前,广州市卫生系统的专家就担心,去年是暖冬,可能有携带病毒的蚊子越冬。

2015年4月2日,广州全市为此开展今春首场灭蚊行动,据称共有66569人次参加,比往年提前3个多月。

不过,把怒火撒向蚊子未必管用,登革热暴发可能另有其因。

“隐性感染是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推手。” 2015年3月31日,这一观点及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专业期刊《被忽视的热带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遍及热带、亚热带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5000万至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是登革热多发和重点防控的地区。大多数年份里,发病例数不会超过1000例。但2014年成了广东二十年来登革热疫情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