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首月观察“民告官”也都立了,然后呢
立案登记制度的确立,宣告了中国法院实施多年的立案审查制被取消。在山东济南,改革后的半个月内,行政案件立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多。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苏海伦
2015年5月4日,是实施立案登记制的首个工作日,北京朝阳区法院,一位律师拉着行李箱,为其代理的某热力公司来起诉小区内的200多名业主追索供暖费立案。经过9个多小时,法官们才最终将208起案件登记完毕。
在山东济南,改革后的半个月内,行政案件立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多。可以想象,一些多年来都立不上的陈年老案应该占了相当比例。
“至少有个案子在这儿,行政机关就不能不理你了。慢慢的,政府的法律意识,法院的权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法院就能直接判了。”
当事人:法官,我来立个案可不可以?
法官:可以啊!
当事人:我没得工作挣不到钱,想找你们出个主意。
法官:你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当事人:我就是想告自己,立案了,你们就得开庭,总得给我个说法,帮我想出路噻。
法官:……
2015年5月1日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后,上述段子在法官圈中热传。
这项始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的改革让老百姓立案终于变得容易了,特别是常被挡在法院门外的“民告官”行政案件,一些地方增幅竟达十倍之巨。
对一些案件原本就呈饱和状态的法院来说,这意味着空前的工作压力。难立的案子进来了,凭法院现有的资源能否审好?一些法官表示谨慎乐观。
取消立案审查制
立案登记制度的确立,宣告了中国法院实施多年的立案审查制被取消。
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是不是合适,诉讼请求是不是合理,证据提交得全不全,这些原本可以在进入诉讼程序后由法官们审查的问题,要先在立案庭审一道,都符合条件了才给立案,然后转交具体审案的法官。
“其它国家都没这项制度,学界已经呼吁了好多年了。有时候材料不齐的,当事人要跑好多趟,这次补这个,下次补那个,跟医院似的,看一次病挂好几次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说。
在这位民事诉讼法学者看来,法院通过立案审查提高诉讼门槛,和中国法院案件量的急速增长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一审民事案件受案量突破百万大关,1996年增长到300万件,还算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