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眼】只身闯戛纳

早在电影刚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时候,即1932年,意大利威尼斯就首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随后,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1946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195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等等,纷纷开办。从此,遍布五大洲的三百多个国际电影节,使这一与商业娱乐市场并称为“孪生兄弟”的电影节事业达到了其作用的最高峰。

责任编辑:朱又可

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今年的北京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票房分外火热,电影节在中国的社会影响日渐瞩目。我多次讲过,电影节是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的补充,是电影文化艺术市场的领头羊。在今天,中国电影被“唯票房”潮流裹挟,被好莱坞电脑游戏式的“暴漫”式电影垄断的情况下,电影节的价值尤显珍贵。

早在电影刚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时候,即1932年,意大利威尼斯就首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随后,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1946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195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等等,纷纷开办。从此,遍布五大洲的三百多个国际电影节,使这一与商业娱乐市场并称为“孪生兄弟”的电影节事业达到了其作用的最高峰。

可是,由于东西方的隔离和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冷战”历史,国际电影节这项活动与中国一直非常疏远。上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我国电影艺术家拍摄了《神女》《马路天使》《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许多影史经典,都无缘国际电影节;仅1935年蔡楚生的《渔光曲》,在首届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之后近四十年里,中国电影只能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节,如在捷克卡罗利发利电影节上,1950年石联星因《赵一曼》获最佳女演员奖,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