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楼影院】哪有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何解释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各种画面?陈凯歌选择的是反思和批判,却也只是止步于此,而无力艺术化表达。

(豆瓣/图)

陈凯歌大概从来没有长大过。

看了《道士下山》以后,我反而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写那封情书,在微博上发出来,公布天下。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少年情结,他投入感情了。

我大学时代看过他的一本书,叫《少年凯歌》。在那本书里陈凯歌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期。那本书写得很好,在狂飙浩荡的时代,这个少年自以为什么都懂,天真骄傲,同时目睹了极其多的不幸和悲惨。垂死的老头瞪大的眼睛,雪亮的碗,被混混强奸的女孩子的嚎叫,以及红卫兵年代混乱的场面。从此陷入漫长岁月的梦回年少。哪怕他呆在曼哈顿公寓里,也忘不了。那是一个优秀作家的手笔。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各种画面停留在他的脑海里,谁来给这个少年解释世界?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是什么导致了他看见的一切。是权力,是野心,是社会问题,还是命运?

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得自己去琢磨。这也是每个人心里都多多少少会琢磨的事。陈凯歌选的态度是反思和批判。他觉得自己幼年时代是一个看客,是潮流卷入者,也是小帮手。他愧疚于自己的冷漠看客和参与。他止步于反思和批判,却无力艺术化表达。

这个问题在张艺谋那里,是“仪式”。也许承受不了终极解释,也找不到唯一的回答,甚至也不认为有唯一的解答,但他可以负责呈现仪式感。

(豆瓣/图)

张艺谋会拍《归来》,为文革时的爱情招魂,他也会时而《山楂树之恋》,时而《金陵十三钗》,时而歌颂霸道的一统天下,反侠客刺杀,时而又寂静沉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