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朗读的故事 台湾股灾时期的文化记忆

如果李白当年有录音,我们可以听见他那带着吉尔吉斯的外国口音,用豪迈的声音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那是何等的感受?

责任编辑:朱又可

《创世纪》创刊的三诗人:左至右洛夫、张默、痖弦,摄于2014 年10 月。 (杨渡/图)

股票落底文化下乡

故事起源于2008年,金融海啸的危机时刻,全世界愁云惨雾中,文化成为低度生存情境下的荒原。没人知道未来,没人敢花钱买票,文化活动找不到赞助,艺文演出停摆。相较于经济的危机,文化更是被漠视的弃儿。最让人忧心的不是文化衰落,而是灰了心丧了志的那种无望感。

我心里想:总可以做一点什么吧,即使在这样愁苦的时代。《人间》杂志停刊时,我们说是“股票上天,文化落地”;但现在股票落底了,文化总可以为提振人心做一点事吧。台北两厅院(“两厅院”的正式名称是“中正文化中心”,由戏剧厅和音乐厅构成。——编者注)的演出没有了,我们为什么不让演出团体去乡下,为弱势者演出?如果政府要出经费补助艺术团体,与其只是拿钱过日子,不如让艺术团队下乡,去为弱势的孩子服务,让偏远的孩子有机会分享到舞蹈、美术、表演、音乐等等的美感。

那一年11月底,文化总会改选,马英九以新任“总统”当选为会长,在他的就任演说中,当场承诺,要以“文化下乡”计划,支持文化界共渡难关。他要文建会编列预算,让表演团体、艺术家到台湾的乡下,尤其是偏远的地方,协助学生、弱势团体,办理研习班、训练和演出。

那时有许多团体下乡,各自有奉献成果。我特别要说的是优人神鼓。

优人神鼓在这个计划的支持下,于2009年进入彰化监狱,开始训练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艺术的年轻受刑人。两年之后,演出者的气质起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他们的身上,刺龙刺凤的痕迹依旧,年轻结实的身体勇壮依旧,但他们的眼神有了改变。那是一种安定而凝视的眼睛。透过击鼓的训练,他们必须凝神,他们必须聆听,他们仿佛开启了另一种感官。那不仅是耳朵,是手脚,是肢体,更是内心的专注凝神。因为专注凝神,生命仿佛有了不同的视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艺术而起。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优人神鼓的“鼓舞计划”,彰化监狱的年轻受刑人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当代表演艺术,更不必说学习。有些受刑人,一出生就生存于底层社会,最多的娱乐是看电视,去钓虾场喝啤酒,怎么可能想象进入两厅院看一场演出呢?一个未曾接触艺术的生命,可以因为击鼓而有所改变,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观赏,去聆听,去学习呢?

我不禁想到,如果一个人有机会接触文学艺术,学习感性认识这个世界,可以聆听,可以感受,可以呼应另一个生命的节奏,会不会让人变得温柔,再用安静的力量,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就这样,我们开始筹划“为台湾文学朗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