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人类失去共情能力

互联网使人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但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社交错觉。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社交工具却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

责任编辑:朱力远

在最新的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亚洲国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东方IC/图)

互联网使人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但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社交错觉。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社交工具却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

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男人失神地坐在路边,你感到他正在为什么事情发愁。是刚刚丢了工作吗?还是跟女朋友吵架了?或者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种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的能力被称为同理心(empathy),也叫作共情。我们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学会了这种能力,但它在社会交往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有时候,仅仅是对方面部的一个微妙表情,我们就能获知他/她的情绪,并取得同感。我们能够出手帮助他人,也需要共情。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人们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2015年7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首次调查了中国年轻一代使用互联网与共情水平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德国的年轻人中存在同样的现象。而早前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也发现,美国大学生的共情水平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40%。

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证明互联网的使用与共情水平下降存在因果关系,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互联网的存在并不是对此起到补充作用,而是削减了面对面的社交时间。

我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微信上有几百乃至几千个联络人;微博和其他社交网站上有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好友;手机上一些对人群更加细分的Ap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Iren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