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生:架起青年学者与决策层之间的桥

杜润生是党的老干部,熟悉体制内的话语体系,又具有改革图新的意识。他知道如何在体制缝隙中走钢丝,如何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他是青年人的导师,也从这些富有闯劲的年轻人的实地调研中汲取学习新知。在1980年代的改革热潮中,他充当了青年学子与决策层之间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

资料图:杜润生 (CFP/图)

杜润生是党的老干部,熟悉体制内的话语体系,又具有改革图新的意识。他知道如何在体制缝隙中走钢丝,如何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他是青年人的导师,也从这些富有闯劲的年轻人的实地调研中汲取学习新知。在1980年代的改革热潮中,他充当了青年学子与决策层之间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

2015年10月9日清晨,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老人去世,享年102岁。

杜润生1913年出生于山西太谷,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1953年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1979年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杜润生是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他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他多次向中央谏言,主张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

对今天活跃在中国政商界的诸多著名人士来说,杜润生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们往往自称为“杜老的弟子”。因为在1980年代的改革热潮中,正是杜润生,想方设法为这群当时的年轻人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搭建起了青年学者与决策层之间的沟通桥梁。

“农口”团队

提要:回城的插队青年们的思考和热情,与杜润生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相交汇,找到了改革的路径。

众所周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而此番改革又是从以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开始的。其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就是杜润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