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书”建言深圳改革 “老将”张思平的改革人生

“为什么张思平在任上没提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方案,退了才提?”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5年11月,张思平主持中国改革论坛。 (受访者供图/图)

“制定的计划,没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就必须完成。确定29日签字,哪怕你晚上三点不睡觉也要来到这里签字”。

“为什么张思平在任上没提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方案,退了才提?”

2015年6月,一份关于深圳改革的“万言书”,在深圳党政干部圈内悄悄流传。这份万言书言辞尖锐,痛批深圳陷入徘徊期,干部缺乏担当精神,“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对改革中的问题“麻木不仁”。

这份“万言书”名为《对深圳改革开放重大战略问题的建议》,来自深圳的民间组织——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院的理事长是深圳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长张思平。

在深圳,张思平是个名副其实的改革“专业户”。除去在广东省上任职的六年,他在深圳工作近18年,其间有13年分管深圳改革。

一年前张思平退休,之后创办了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张常委变成了张理事长,自然“改革”成为研究院的重点研究课题。

这次研究院发布的“万言书”,发表了诸多批评意见,其中一些与刚履新的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观点暗合,一度引发民间猜想——批评是否来自官方授意。

“万言书”之后,研究院又公布了《对当前深圳前海热的冷思考》和《对深圳简政放权的建议书》,内容之尖锐令人惊叹。

长久以来,张思平被贴上了“改革派官员”的标签,他以其独树一帜的行事风格和一以贯之的改革情怀,成为了深圳改革史上的符号式人物。

“观潮儿”变成了“弄潮儿”

张思平退休之后,以这种方式公开发声,看似有些“惊世骇俗”,但对了解张思平的人来说,并不意外。

深圳媒体人苟骅与张思平是十几年的好友。在他看来,张思平的改革情结,与他的经历有关。

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届研究生,张思平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入学时正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张思平亲身经历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张的同学黄江南、朱嘉明后来与王岐山、翁永曦并称为“改革四君子”。

毕业后,32岁的张思平到湖北社科院工作,担任副院长,时为该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分管《青年杂志》。这是一份在当时被视为“启迪了一批年轻人的改革思维,也培育了一批改革思想家”的知名刊物。

1988年后,张思成从改革开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