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的“难度” 民政部回应:倡导家庭成员合葬,非强制执行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卢世博

 

节地生态安葬,在中国始终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CFP/图)

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

民政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是节地生态安葬一种方式,只是倡导,而非强制。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著名传媒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范以锦说,作为农村妇女,母亲临终执意树葬,“这与她扫盲之后,学习了一些新知识有关”。

树葬听上去很美,其实是把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盒,深埋地底以化作肥料,滋养树干慢慢长大。

范以锦母亲2016年3月12日逝世,生前交代在植树节这天进行树葬,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因为“爆满”,广州早于2012年停止树葬。

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文件:《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首次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再次将生态葬推向公众视野。

民政部回应南方周末记者,《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也是一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只会倡导,而非强制。

据民政部介绍,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安葬率达65.8%,“国家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呼吁生态葬也显得迫在眉睫。

民政部坦言,“节地生态安葬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与道别有关的选择题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苦等一年半,陈敏终于在广东东莞茶园山公墓为姐姐陈泳树葬。

2015年10月29日,陈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从她指缝间缓缓滑落,流入专门用来树葬的环保骨灰盒,仿佛是姐姐在跟自己道别。

作为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壮族,老家有山有地,按照习俗,回家土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陈敏做出了让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