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名大清查“让每个地名成为一部百科全书”

“二普除了查清一个地方的名称、坐标等基本属性,更注重地名的来历与演变,这正是地名最宝贵的信息,是地名文化底蕴的体现。”

责任编辑:刘斌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杨羽婷

湖北省襄阳市,由某发展商开发的温哥华1792楼盘。(CFP/图)

“二普除了查清一个地方的名称、坐标等基本属性,更注重地名的来历与演变,这正是地名最宝贵的信息,是地名文化底蕴的体现。”

“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听了乘客说的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

201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提到,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和“地中海”也层出不穷。

然而这些“洋地名”很快将不复存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地名普查工作正在全国推进。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一个耳熟能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背后有哪些掌故?本次全国地名普查到底要查什么?

“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 但是地名不要改”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其实早就开始了,它由国务院统一部署,于2014年7月1日启动,至2018年6月30日结束,历时四年。

关于为什么要做地名普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2014年4月时解释:“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反映地名实际情况,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广东省和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专家组成员程新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前使用的地名数据,基本以第一次地名普查(简称‘一普’)的资料为基础,属性信息未能与时俱进。”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第二次地名普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是完成普查和检查验收工作,第三阶段是成果上报。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

“按照进度安排,2015年,北京市完成了年度地名普查外业调查任务。”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工作重心全面转入区级层面,正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地名普查工作。”

为了配合地名普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专门设置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微信公众号,里面除了发布各地地名普查的工作动态外,还会登载有关地名文化的报道,比如今年清明节期间,该公号发的文章就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呢?

南方周末记者用“地名+普查”关键词查询后发现,许多地方也依照民政部的模式建立了各地区的地名普查微信公众号,比如包头市、铜川市、贵阳市、和硕县、山西省等等都建了公号。这些公号的头像非常统一,都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