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选片中产生了糟糕的获奖名单”?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逃不出的“定律”

在记者和影评人的调侃中,戛纳素有“定律”:糟糕的选片中可能产生最美好的获奖名单,反之亦然。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高考前夜受到性侵,医生罗密欧的女儿无法专心高考,罗密欧不惜违背毕生坚持的原则,试图打通各方关系。影片背后,是一个中年男子的个人和家庭危机、罗马尼亚普遍的行贿受贿和腐败,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和焦虑。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在《毕业会考》中把这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斩获最佳导演大奖。(戛纳电影节供图/图)

2016年5月22日,第69届戛纳电影节颁奖礼后的新闻发布会,评委从台侧鱼贯入场,台下记者们用嘘声抗议他们的选择。

在记者和影评人的调侃中,戛纳素有“定律”:糟糕的选片中可能产生最美好的获奖名单,反之亦然。如果说每年的奖项名单都有“意外”,今年的“意外”格外爆冷。范霍文的《她》、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贾木什的《帕特森》……热门大作纷纷铩羽而归,一些争议强烈或者根本没被期待的作品却榜上有名。加上最佳导演“双黄奖”稀释含金量,澳大利亚导演乔治·米勒担任主席的评审团,交出的这份奖单没能真实反映本届影展的高质量选片,引来记者的不解和愤愤不平。

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

美国演员西恩·潘执导的新作《最后的模样》,被贴上本届影展“最烂参赛影片”标签。影片演员阵容超豪华,奥斯卡影帝影后、戛纳影帝影后都有;题材也足够让人期待——非洲战乱和血腥屠杀下的人道援助。人们期待一部政治力作的问世,战争却沦为导演镜头下苍白爱情故事的背景。主次颠倒、不合时宜地消费战争苦难,成为影评人最难以接受的立场问题。

《最后的模样》成为戛纳场刊影评人打分历史上最低的作品。Indiewire影评人Eric Kohn评价它:&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