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他的回报,是丰富的痛苦”钱理群的“知识分子精神史”

真理是彼岸的,不在此岸,但可以作为一个信仰。这个彼岸信仰的好处,是能够看清此岸的问题。我们应该赞扬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谁掌握了真理。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李舒凝

钱理群说,促使他进行学术研究的很大动力,就是想搞清楚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历史。(东方IC/图)

“拒绝遗忘”一直是我的命题。我们这代人经历这么多事情,有很多历史经验教训,不把它认真总结,这辈子就白活了。

真理是彼岸的,不在此岸,但可以作为一个信仰。这个彼岸信仰的好处,是能够看清此岸的问题。我们应该赞扬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谁掌握了真理。

——钱理群

不久前,学者钱理群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觉得他的书太过沉重。

“他说你能不能写一些现实的书,我跟他说,我这个人写不出现实的书,写就写这些东西。”在专访中,钱理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目标读者是愿意了解历史,思考沉重问题的人,“我给他的回报,是丰富的痛苦。”

2014年,为了集中精力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钱理群宣布退出学术界,搬进老年社区,极少参加公共活动。他拟定了七八本书的写作计划,头两本已于2016年出版,分别是《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和《岁月沧桑》。现在,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锻炼40分钟,写作七八个小时,有时与来访的朋友聊天。

《岁月沧桑》是钱理群“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记录了七位知识分子在1949年之后的精神历程。加上此前的两部《1948:天地玄黄》和《我的精神自传》,他写了将近20年。原初计划更加宏大,要从1920年代写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七本书后来调整为三部曲,聚焦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钱理群从事这一研究的内在动力,是想弄清楚一系列问题:“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等等。他意识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整个20世纪面对的问题。随着思考深入,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与公众对他们的固有印象拉开了距离:

沈从文积极寻求与“新社会”的契合点,形成了“新爱国主义”“新人民”和“新唯物论”等观念;平素显得超然的废名,在新中国成立前呈上全面的治国方略,希望复兴以孔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乡土文学闻名的赵树理,其实读了很多“洋书”,热心思考农村问题,具有惊人的前瞻性。

钱理群共写了16位知识分子,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除收入《岁月沧桑》的七篇,还有关于胡风、顾准、束星北等人的篇章。钱理群想尽可能地写出知识分子精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别人,也在写自己。贯穿全书的两个概念,是“改造”与“坚守”。

“写胡风的文章,是钱老师所写的这个知识分子精神史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也认为是最有深度的一篇,可惜没能收录到《岁月沧桑》里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唐小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读完了“三部曲”,今年夏末去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