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契丹后裔在云南?

现在云南自称为契丹后裔的有大约15万人,其中9万人在蒋开磊的故乡施甸县,其余6万人散居在德宏、大理、临沧以及缅北部分地区。

责任编辑:杨嘉敏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一个有契丹血统的“汉族人”

在云南省施甸县遇到不少自称契丹后裔的人。保山市文产办综合科科长蒋开磊就是其中一个,他是第十三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

现在云南自称为契丹后裔的有大约15万人,其中9万人在蒋开磊的故乡施甸县,其余6万人散居在德宏、大理、临沧以及缅北部分地区。

蒋开磊出生的施甸县姚关镇大乌邑村七百多口人都姓蒋,古堡山寨里矗立着一座蒋氏宗祠,当地人又称它“耶律祠”“武略祠”。祠堂门前有对联:“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家家户户祖宗牌位上都写着他们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并说明是“本音阿莽蒋氏门中”。

阿莽蒋氏就是契丹后裔。但是,因明代“万户”(长官司正长官)阿苏鲁、“千户”(长官司下属)阿王等隐讳了族源和身世,导致数十代过去后,契丹后裔都说不清自己的身世。

大乌邑村的契丹后裔集中居住在“古堡式建筑”里,便于防守。大乌邑村蒋氏宗祠的大门向东开,家家户户门皆东向,这与汉式建筑通常坐北朝南的门向南开不同。契丹人崇尚的是太阳、日月、青牛、白马,他们大小祭祀都向东朝拜,大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大乌邑村古堡建筑群,门向东开,据说是因为契丹人崇尚太阳,大门要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杨维愚/图)

大乌邑村总共七个院落,分前后两排错齿相连。住在古建筑群里的七院人家,一祖同源,又各司其职。最下面的两院,一院称“外头家”(又称“武术家”),主要行使保卫职能,一院称“金鞍氏家”,传承马鞍手艺;正中一个庭院的“里头家”,和东边下院的“学堂家”,履行的是崇儒教育的职能;“松林家”负责柴火、粮草等生活保障;最上院的“高头家”,曾指挥99个马帮驮队,是南出缅北的商运马帮。蒋开磊的父辈就住在马帮大院里。

蒋开磊年幼的时候,家规很严:男不入赘,女不留家,同姓不通婚。对他影响深远的一件事,是中学时代的一场恋爱,他同班有个女同学也姓蒋,俩人挺投缘。有一次,他悄悄问她:“你家家训中是否说过同姓不得通婚?”她说:“有。”“那咱俩完了,分手吧,没办法,老祖宗不允许咱们谈恋爱。”

蒋开磊在老家的“皮囊”壁刻前。(蒋开磊供图/图)

蒋开磊说,他所属的族人历史上自称“蒲满”。1954年新中国地方政府在施甸做人口普查和民族识别时,民政员问:“你是布朗族(‘蒲’在现代族属中分别登记为布朗、佤、德昂等族)吗?”“不是。”“那你们到底是什么族?”“蒲满。”

因此,契丹后裔在当时登记的族别非常多元,有汉、布朗、佤、彝、傣、景颇等,有的一家人分别报称不同的族属。蒋开磊的身份证上写的是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