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季札称贤”背后的儒家德性

考卷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责任编辑:戴志勇

图为2017年3月1日,河北正定县,由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与河北正定县政府联合主办的“丁酉春期释奠礼”。(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礼制的根基——德性伦理,才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关切点,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乐何”而孝悌为仁之本,故家庭亲情是一切仁道善政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亲亲为重,尊尊次之。

刚刚过去的高考全国卷文综题有一道历史材料题(第47题)颇有意思: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r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