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昌起义军烈士的女儿”

她是孙淑珍。寻父,成为这个命运坎坷的女人大半生的执念。

责任编辑:姚忆江

张桂兰在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摸索着姥爷孙树成的画像。(大埔县电视台供图/图)

4岁时,母亲去世。她被送进孤儿院,又被送进庵堂当尼姑。为了活下去,她经常搀扶着一位盲人,沿街讨饭度日。

12岁时,她被姥爷送给一个大她11岁的男人当童养媳。17岁时,姥爷也去世。她在这世上最后的亲人,就剩下那个生死未卜的父亲。

姥爷临终前对她说,“你长大成人懂事了,一定要找到你爸爸孙树成,他已南下投奔革命了……”

她是孙淑珍。寻父,从此成为这个命运坎坷的女人大半生的执念。

在“南粤星火路”重走南昌起义军战斗历程的采访中,三河坝战役研究者罗斯城对南方周末记者讲述孙淑珍及其寻父的故事。

转机出现

23岁时,当了3年苦工的她盼来河北张家口重获解放。她积极参加革命,在政治上翻身,在生活上做主,多次当选为张家口市人民代表。

解放前,她一直不敢对任何人讲寻父的想法,怕说了惹事,会有生命危险。

解放后,她再无顾忌,豁出气力去打听父亲的下落。春去秋又来,父亲还是杳无音讯。

“我爸上哪儿了?他怎么就不跟我联系呢?”孙淑珍二女儿张桂兰说,母亲经常独自一人喃喃自语,姥爷的下落是她心底解不开的结。

转机终于出现。

那一天,她在纺织厂工作的大女儿张桂荣,拿着《人民日报》兴冲冲地来找她,“妈,报纸上有姥爷的名字”。那是1981年7月29日那期,王志之发表了《浴血奋战三河坝》的文章,提到了他任书记官时的主官孙树成,在三河坝战役牺牲。孙淑珍听着女儿一句句读着,“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那一晚,她彻夜未睡,深夜爬起床来,提笔写了一封长信,希望政府落实父亲孙树成的革命烈士身份。从那以后,她辗转拜访孙树成的老战友,为给父亲正名而奔波。

三河坝,这闻所未闻的南国之地,从此进入了孙淑珍和她女儿的生命。

王志之,这个大半辈子以写作闻名的作家,看到孙淑珍的信就想到年轻时那蒙着硝烟的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