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之殇】绵竹富新二小:垮塌校舍是怎样建成的

记者遍访设计者、施工者、时任乡党委书记,还原19年前一座教学楼从设计至竣工全过程,试图追寻导致这起127名学生死亡的垮塌事故,到底是因为天灾,还是天灾中掺杂着人祸?

责任编辑:李梁

绵竹市委书记:我承诺在一个月之内给大家一个结果。如果学校被鉴定为工程问题,我们将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严肃处理,该追究的一定追究,并对家属作相应的补、赔偿。

施工者:设计图是借用旁边中学教学楼的图纸,施工时临时添加楼层,修改房顶改动过好几次。乡里财政困难,他们希望少花钱多办事。

原乡党委书记:施工方案经过了县教育局(现市教育局)批准,乡里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协调和找钱,当时的经济非常紧张。

原图纸作者:
复印的图纸怎么能拿去施工?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设计图被人盗用了。我不承认自己是这所学校的设计人。

地震过去半个月后,因教学楼倒塌致127名学生死亡的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依然处在巨大的漩涡之中。

令悲伤的遇难学生家长不解的是,在这个垮掉的教学楼周围,没有一座房子倒塌,而包括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房子在内,场镇上的楼房均安然挺过大地震。他们质疑,这所学校的教学楼是“豆腐渣”工程。

 

5月25日,百余名遇难学生家长怀抱遗像,列队徒步前往德阳市讨要说法。途中,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四度跪下挽留未果。第二天下午,蒋国华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说,目前,由绵竹市之外的建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正在对垮塌的教学楼进行彻底调查,调查将在公正公平的宗旨下进行。

“如果学校被鉴定为工程问题,我们将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严肃处理,该追究的一定追究,同时对家属作出相应的补、赔偿。”蒋国华承诺,鉴定结果将在一个月内公布。

记者遍访设计者、施工者、时任乡党委书记,还原19年前一座教学楼从设计至竣工全过程,试图追寻导致这起127名学生死亡的垮塌事故,到底是因为天灾,还是天灾中掺杂着人祸?

猝死的教学楼
“我们自己盖房子,也不会用这么细的钢筋。”一位家长说,“这座教学楼到底是谁设计,谁施工,谁验收?”

一位事发时在现场的老师说,富新二小教学楼在不到10秒钟内猝然坍塌。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离上课还有两分钟,老师们还在办公室,大部分学生刚从午睡中醒来。没有任何征兆,三层教学楼在巨幅摇摆之后,近200名惊慌失措的学生被埋在了瓦砾砖石之中。“楼房倒得堆成山一样。”地震后10多分钟,六年级二班张义的母亲桑敏骑着自行车赶到了学校,她看到的是一片废墟。

事后的统计表明,共有127名学生在这次事故中遇难,数十名学生受伤。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闻讯赶来的家长们疯一样徒手在砖石堆里挖掘,他们合力掀开了巨大的楼板,身上划出血痕。

六年级一班的张琪最终被父亲张忠俊在楼梯口找到。张忠俊夫妻双方都是三代单传,两家一共有15口人在废墟里四处寻找。还有二十多天,张琪就可以从这里毕业。“他差一两步就能跑到楼外面,生死就那么一线之隔。”张忠俊满眼血丝,伸出两只手指比划出一条细微的线。

当天天黑后,在废墟里的楼梯附近,桑敏找到儿子张义。他全身被打折,年幼的面部模糊不清。由于统一穿着校服,许多家长认不出自己的孩子。通过校服里面的T恤衫,她得以确认儿子的遗体。

刘明贵在第二天上午11时才找到女儿刘佳玉,她保持着临死时双手上托的姿势:当时房子正从上面塌下来。

位于一楼的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因为并在一个教室讲试卷,灾难降临时,狭小的教室门根本通过不了75名学生,他们中有39人丧生。三年级的学生午睡后被老师叫到操场“呼吸新鲜空气”,侥幸逃生。

据家长介绍,富新二小的前身是五福中学。2007年,富新和五福两镇合并,学校也随之变更,原五福中学并入另一所中学,空出的教学楼则留给了富新二小。

去年9月,富新二小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搬入了这栋腾空的三层小楼。此前,他们在楼房边的瓦屋中就读。地震之后,这些瓦屋保持了挺立,没有搬入楼房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因而幸存。

不仅是这些瓦屋,除这座教学楼外,场镇上基本没有彻底垮塌的楼房,这让失去孩子的家长们难以接受。他们在现场发现,教学楼倒塌的外墙断面整齐,和基座上没有任何钢筋水泥连接,就像堆积木一样。断裂的主梁里只有4根粗细不一的钢筋,较细的钢筋还不足成人小指粗。“我们自己盖房子,也不会用这么细的钢筋。”一位家长说,“这座教学楼到底是谁设计,谁施工,谁验收?”

多次更改的复印设计图
教学楼倒塌,一个原因是房屋设计本身就有缺陷,设计图上并没有考虑抗震功能。设计图上并没有起主要抗震作用的构造柱。

5月25日,在倒塌的教学楼附近,此前曾负责该校后勤的吴老师说,地震后他专程从兰州赶回学校,看到教学楼周围的瓦房没事才舒一口气。这些房子是在他任内修建。据他介绍,三层的教学楼在1988年开始修建,时任乡教委常务副主任的是原五福小学校长刘卫京。

当天傍晚,南方周末记者辗转找到退休在家的刘卫京。刘卫京说,之前一天,绵竹市纪委和市教育局,已经派人专门向他询问富新二小的修建事项。

刘卫京说,当年是分级办学,乡办乡管。因为校舍只有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四间平房,远远不够。1988年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该乡决定修建五福中学。当时负责中学施工的是绵竹东北乡的一个建筑队——东郊联合建筑队,建筑队队长是张乐胜。
随后在东北乡一处农家乐,记者找到早已转行的张乐胜。据他介绍,具体负责施工的是副队长江绪银。

时隔多年,和张乐胜一样,江绪银早已不再从事建筑业。他说,当天上午,绵竹市纪委负责人向他索取原始建设资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五福中学的设计图和验收材料。

由他提供的五福乡中学教学楼工程的竣工报告表明,1988年,由五福乡政府决定,投资16万元,修建五福乡中学教学楼。令人惊诧的是,所用的教学楼设计图是一份复印图。

“我们当时盖房子用的就是复印件。”江绪银说,“这份设计图复印自邻近的什地乡什地中学设计图。”这些设计图经过了绵竹县(当时并未县改市)教育局批准。“施工过程中,按乡里要求,复印的设计图又更改了多处。”江绪银说,包括临时添加楼层,改变屋顶和将矩形梁变细等。

上述报告注明,该工程共三层,每层四个教室,建筑面积1073平方米,于1988年6月动工,1989年5月竣工,工期一共11个月,比原定工期超出五个月。而超出的原因则在于,原计划的一楼一底的两层设计被改变,临时增加一层。这时两层楼已经开始封顶,故而“一切材料都得重新考虑”。

在施工图纸上,其它变更包括,矩形梁断面由500mm×240mm 缩 减 为 500mm×200mm,屋顶则由瓦顶修改为空心顶平板屋面。除此之外,江绪银声称,施工使用的材料包括钢筋、水泥,以及施工过程都是严格按照图纸进行。

江认为,在地震中,教学楼倒塌,一个原因是房屋设计本身就有缺陷,设计图上并没有考虑抗震功能。他说,设计图上并没有起主要抗震作用的构造柱。在建筑学上,构造柱是在多层建筑的适宜部位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柱,与圈梁和基座连接,用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他认为,按照设计,这种房屋结构此次高达11度的地震烈度。


少花钱多办事
当时修建中学教学楼是先由建筑队垫资。1991年时,建筑队曾向五福乡催款。

江绪银提供的验收证明书表明,当时验收小组意见是:“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同意交付使用。”验收单位包括五福乡中学、五福乡政府、东郊联合建筑队和其主管单位以及绵竹县建筑规划设计所第三设计室。当时的建筑施工并没有监理单位。

时任五福乡党委书记兼教委主任的是孙安全,孙现任绵竹市政协副主席。孙安全回忆,修建五福乡中学时,县教育局共拨款5万元,其余部分由五福乡自己解决。学校建设过程中,乡党委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协调和找钱,当时的钱远远不够。

刘卫京谈到,预算紧张,修学校时各方面能省则省,这种情况当时各地都普遍存在。他说,1990年,五福乡曾重建小学(平房),是学校自己画的设计草图。按当时的行情,房屋的设计费为每平方米3元左右。也就是说,面积一千余平米的五福中学,设计费用为三千多块钱——这些钱可以建半间教室。

当时修建中学教学楼是先由建筑队垫资。江绪银说,1991年时,他们建筑队曾向五福乡催款。记者看到,这份催款通知上,该建筑队为五福乡修建的三个工程,总价27万元,由建筑队垫资就达到12万元。“乡级财政紧张,总希望少花钱多办事。”江绪银说,后来这些钱靠收取教育费附加以及贷款等方式,几年后才全部还清。

竣工报告同时提及,当时施工过程中,二层大梁曾因水泥质量问题,两天后拆模时发现未凝固,马上组织人工敲掉,重新组织水泥再次进行浇注。而“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圆满地按三层建筑完毕”。

失效的救命通道
遇难学生家长熊永豪看到,一根断折的承重梁中,钢筋水泥的横断面里,肉眼可见充斥着碎砖块和木头等杂物。

19年斗转星移,五福中学、乡政府和绵竹市教育局换了好几拨负责人,这座教学楼却一直没有经过大修和加固。

富新中学副校长李华介绍,对学校建筑物的安全检查,主要由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己来完成,每年都应该进行例行安检。

在地震中失去孙儿的黄清泰老人说,他曾问现任的小学校长,每年例行安全检查有没有发现过教学楼问题。得到答复:没有收到过上级的整改通知。“就像生病了,是你去找医生,还是让医生来找你?”他认为每年例行的安全检查并不规范。

为遇难学生家长所诟病的是,这栋能容纳三百多名学生的教学楼只是在中部有一个2米宽的单向通道,事实上安全通道并不存在。李华提到,他所在的中学一栋教学楼也只有一个楼梯,在消防、教育等部门检查后,在去年安装上了新的楼梯。这个新的楼梯在地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绵竹市教育局局长唐建成说,富新二小的教学楼本来也应该添加新的楼梯,但由于它的二楼与教师办公楼通过铁桥相连,这座铁桥被当作了救生通道。而实际上,地震一发生,这座救命铁桥随即断裂,小楼里的学生们只能涌向惟一的楼梯。

桑敏说,地震后仅在垮塌的楼梯处,就找到了五六十名遇难学生的遗体。学生们层层叠叠挤在一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江苏某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地震后在灾区进行房屋鉴定。他察看富新二小现场后也证实,整个教学楼并没有修建构造柱,这属于房屋的先天性设计缺陷。

这位专家说,在现场他随手一掰,就能从水泥墙上扒下一块砖头:“这说明,砌筑沙浆的标号不够,水泥成分比较少。”他认为,施工质量肯定存在问题。

遇难学生的家长熊永豪则看到,一根断折的承重梁中,钢筋水泥的横断面里,肉眼可见碎砖块和木头等杂物。熊永豪也从事建筑业,事发后他被遇难学生的家长推举为代表和专家组一起参与鉴定工作。他认为,这样的水泥柱,承重力会大打折扣。

至于临时将二层的教学楼改成三层,上述专家说,如果没有经过论证和加固,在建筑上也是不允许的。


“复印的图纸怎么能够用来施工?”
黄成刚接到本报记者电话后,才知倒塌的教学楼依据自己画出的图纸建设,19年来他对此毫不知情。

江绪银谈到,设计图上注明的画图人为黄成刚,图纸上还有绵竹县建筑规划设计所第三设计室高工康习文的签字。黄成刚时任什地建筑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后为该公司经理,目前业已转行至绵竹一家白酒企业任销售部经理。本报记者随即致电黄成刚。

5月26日晚,黄成刚接到记者电话后,才知倒塌的教学楼依据自己画出的图纸建设,19年来他对此毫不知情。在这次地震中,他侄女也埋在了富新二小的废墟中。而他女儿看过现场后,曾对房屋的设计施工者发泄怨气。获知其父为教学楼图纸的原作者后,啼笑皆非。

黄成刚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什地中学校长,询问什地中学教学楼的现状。获知什地中学教学楼没事后,他才把提起的心放下。
被富新二小教学楼抄袭图纸的什地中学,距前者不过三四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楼经过地震后,只出现了局部损毁而没有倒塌。什地中学校长张宗喜介绍,这座楼在富新二小教学楼之前一年即1988年开始使用,到1992年起改作阅览室等其它用途。

黄成刚说,他当时挂靠在绵竹县建筑规划设计所。设计图由该所人员签字后,就可以被认可使用。

“复印的图纸怎么能够用来施工?”黄成刚认为,设计图可以复印,但地质勘探情况是无法复印的。每处的地质情况都不同,用复印的图纸施工,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由于没有看到结构图,黄成刚说已记不清设计图上是否有构造柱。而当时,许多低层建筑并没有构造柱,国家对此没有强制要求。

因为采用同样设计图的什地中学没有倒塌,他认为“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就不会有错”。他认为自己的设计图被盗用且被随意更改。“我不承认自己是富新二小教学楼的设计人。”黄成刚说。

废墟上的灵堂
地震后,在教学楼废墟上,家长们搭起一座临时的灵堂。家长们紧抱着孩子的遗像,散落在灵堂周围。

江苏某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认为,在有房屋设计图纸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房屋和地震等资料,建模后模拟现场,便可知到底是房屋设计的原因,还是施工方面的原因。

5月26日,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目前,该市已派出调查组对富新二小教学楼问题进行彻查,而“为了保证调查的独立性,组成人员以省内建筑专家为主,绵竹市的专家都不参与。我们向省里和其它各市发出请求,希望派专家支援,调查将在公平公正的宗旨下进行”。

1992年,桑敏从这栋教学楼毕业。她说,当时教学楼的外墙就曾微裂后粉刷;15年后,她的儿子张义搬进同一栋教学楼,8个月后永远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学校路边悬挂的白色的布幅上,写着斑驳的血字。家长们咬破手指,在白布上写下孩子的姓名和他们永远的年龄:刘紫薇,10岁半;刘佳玉,11岁;张义,12岁;张琪,13岁……富新二小教学楼,则死于19岁。

地震后,在教学楼废墟上,家长们搭起一座临时的灵堂。5月25日,阳光下,八个救人时挖出的废料堆环绕着灵堂,如同八座巨大的坟墓。家长们紧抱着孩子的遗像,散落在灵堂周围。

不是一个年级的小学生们,藏在镜框的后面,挤在同一个狭小的临时灵堂里。相框都别着黑色的花朵,如课桌样排列整齐,不同的是,灵堂代替了教室。学生们稚气、纯真、灿烂,每个人在画框里含笑无言,明亮的眼睛看着灵堂外的世界。似乎一堂课还未结束,下课铃声还未敲响,他们从未离去。

网络编辑:莫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