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国梦

人工智能真正火起来,应该是2016年AlphaGo出来之后。确切地说,是深度学习算法,带动了语音和图像两个技术领域,加上阿尔法狗和无人驾驶车,引领了全方位的“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高鑫 杨滢玮

(何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

人工智能真正火起来,应该是2016年AlphaGo出来之后。确切地说,是深度学习算法,带动了语音和图像两个技术领域,加上阿尔法狗和无人驾驶车,引领了全方位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呀?”朱小燕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她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小燕通常会反问对方,“你想要做什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东西,人工智能就什么也做不了。”

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来自科幻作品中那些具备视听感知和思考能力的机器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也可以叫做机器智能,它是由机器,而非人类或其他动物展示出来的智能。在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智能体:可以通过观测周边环境,为达成某些特定目标而采取获得最大成功机会的行为,它可以是任意装置,并不限于人形机器人。

尽管普通人仍对人工智能不甚了了,但各国政府、投资者都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注定将重塑世界的运行方式。

孔生是国内网络安全行业的资深人士,他至今记得几年前RSA大会的盛况。RSA大会是全球信息安全界最有影响力的业界盛会之一,“会上只要你说你的产品含有人工智能技术,都会得到风投的大力支持。”孔生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以谷歌和百度等数字巨头主导的人工智能投资正在快速增长。从全球范围看,2016年人工智能上的投资大约为260亿至390亿美元,其中科技巨头的投资为200亿至300亿美元,创业公司的投资为60亿至90亿美元,从2013年开始外部投资有了3倍增长。

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这一浪潮。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实际上,早在60年前,人工智能概念就已经出现。现在,它为何突然间成了热捧的对象?它未来将如何改变世界?

大家族的故事

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现在被看作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会上许多人预言,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来自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就认为,20年内机器将能够做任何人类的工作。赫伯特·西蒙获得了1975年的图灵奖、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大量资金从那时开始投入到AI研究中。到了1970年代,预言中的目标未能实现,AI遭遇批评,研发资金也开始收缩。

在1980年代,以“知识处理”为目标的“专家系统”类人工智能,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在1988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要点和生物技术发展政策要点的通知》中,也首次提到了“人工智能”。

今天以人工智能专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