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新片《敦刻尔克》:人的重要性,不及怀表的声音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责任编辑:朱晓佳

历史战争电影《敦刻尔克》中既没有丘吉尔,也没有希特勒,只有小人物。(剧组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敦刻尔克>:人的重要性,不及怀表的声音 “反英雄”导演诺兰的“主旋律”大片》)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

——克里斯托弗·诺兰

1995年,年轻的诺兰夫妇驾着一艘小帆船,从英国出发,历经19个小时,终于渡过英吉利海峡,抵达敦刻尔克。“非常艰难,我感觉生命受到威胁,况且还没人在我们头上扔炸弹。”事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回想道。

这是一条与1940年5月26日敦刻尔克大撤退方向相反的路线。诺兰因此更加敬佩那些在炮火中渡海的二战士兵,并打算把它拍成电影,“它不仅仅是历史,也不仅仅是政治,它是一种经验”。

这个想法21年后才实现。其间,他拍了《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系列等九部电影长片,被中国影迷敬为“诺神”。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在诺兰拍敦刻尔克之前,二战电影大多将这段历史匆匆带过。《伦敦上空的鹰》开头,一位军官躺上撤退的小船,吩咐身边的人:“等茶煮开了叫醒我。”镜头一晃,他们就回到英国码头;《赎罪》结尾,将要回英国与女友团聚的男主角,因为败血症死在敦刻尔克海边。

2016年,诺兰探访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亲历者。“当你和那些真正在现场的人谈话时,他们告诉你的经历,不是关于历史背景,而是关于某个时刻,”诺兰说,“关于他们遇到的人,关于身体,关于他们所面对的物理现象:水、海滩的声音、找到一个活着去海边的方式。”

《敦刻尔克》76页的电影剧本里只有两页对话,诺兰结合了默片元素。“电影中没有人坐下来说这里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正在发生的,”诺兰说,“这一切都是悬念。悬念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丘吉尔连声音都不出现

1958年的黑白电影《敦刻尔克》,其实是在英国康贝金沙海滩取的景。诺兰版的《敦刻尔克》,则选择去法国敦刻尔克实拍。

片中出演英国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