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书包”火了,听障儿童家长却有话说 我们不想孩子“被特殊化”

“做公益,要了解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别只为了博人眼球。”

责任编辑:吕宗恕

早发现,早治疗,是帮助听障儿童融入社会的必要方法。(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做公益,要了解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别只为了博人眼球。”

听障孩子在随班就读后,应避免“仅仅在形式上的融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尽快建立配套的课程来辅助听障孩子实现“全面融合”。

“开车的朋友们,如果在行驶途中看到了背橙书包的小朋友,请放慢车速,因为他们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2017年9月18日,北京语聆听障儿童家长服务中心主任洪浩猛的手机里刮起了一股橙色旋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纷纷被“橙色书包”刷屏。网络上,该消息经鹿晗、陈小春等多位明星、大V转发,得到广泛传播和粉丝点赞,被称为“最暖心的公益”。

此时,作为听障孩子家长和多年从事听障儿童康复工作的公益人,洪浩猛却有些尴尬,很多亲朋好友转发了上述信息,还悄悄发私信问他:“听障孩子真的听不到吗?”

在洪浩猛成立的一个500人听障儿童家长群中,相关讨论一刻也没有停息:家长们费心劳力、花重金给孩子治病,不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恢复听力、早日融入健听人的社会吗?如此“区别对待”岂非让多年来提倡“去除特殊化”的努力付之东流?

“护身符”还是“贴标签”?

“橙色书包”公益计划(下称“橙色书包”)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该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叶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0至14岁的听障儿童总数已超过460万。但由于听力缺陷,他们不能准确感知从远处行驶而来的车辆,交通出行的危险系数较健听孩子更高。

“有家长和听障者表示,走在路上,后边的车按喇叭,没有及时躲避,经常会遭到斥责甚至辱骂。与听障者相关的交通意外也时有发生,这令家长们很揪心。”叶飞说。

在“橙色书包”的策划者看来,项目初衷是为听障儿童提供交通安全的“护身符”。之所以选用橙色,是因为橙色明视度高,非常醒目并较易被发现,且在工业安全用色中带有“警示”意味。策划者还期待,橙色书包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橙色关爱文化”,传递人人关爱听障儿童的理念。

南方周末记者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了解到,自2016年3月3日项目发起至今,“橙色书包”已向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北、山东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聋校、言语康复中心等机构,逾万名听障儿童发放了橙色书包。

令主办方意外的是,“橙色书包”走红网络后,质疑之声也随之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