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首席科学家柴发合 “大环保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和2013年比,京津冀2016年平均PM2.5的浓度已经下降了33%了,二氧化硫也下降了55%。
以前督查是有开口的,现在整个监督管理体系是封闭的。

责任编辑:汪韬

柴发合(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和2013年比,京津冀2016年平均PM2.5的浓度已经下降了33%了,二氧化硫也下降了55%。

以前督查是有开口的,现在整个监督管理体系是封闭的。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突破口

南方周末:一到重污染,记者们就给你打电话,这些年来你接受了多少次采访?印象最深的问题是什么?

柴发合:经常接受采访(笑),都已经记不清了。媒体和公众关心的话题,从最开始的PM2.5到底是什么、从哪来、为什么突然这么严重,到PM2.5怎么避免、目标能否达到、成因等等,逐渐有了科学认知。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京津冀地区重污染治理成效?

柴发合:公众不了解,不是说大气十条今天刚颁布明天就会见成效。各地有一个细化方案的准备期,还要通过工程来实现,从设计到施工完成需要一两年的工程期。这就像人跑得很快要停下来,还有缓冲减速的过程。

南方周末:过去五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中,印象最深的时刻是什么?

柴发合:印象最深是2013年。这一年全国开始发布74个城市新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只有3个城市是达标的。

2013年1月份京津冀地区的五次重污染天气,我把它做成PPT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