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走出侗寨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都是,这个山怎么样,这个鸟怎么样,这个水怎么样……相对比较自然,更少了一些小我。”

责任编辑:邢人俨

侗族大歌队的第一次演出在北京的一个livehouse。三年里,歌队举办了近70场小型音乐会,行程三万公里。演出后,大部分成员又回到老家插秧种田。(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侗族大歌里的前世, 就是一个特别温顺的稻作民族” 走出侗寨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都是,这个山怎么样,这个鸟怎么样,这个水怎么样……相对比较自然,更少了一些小我。”

农历十一月是侗族人的新年。侗寨里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组成歌队,互相对歌。有时他们走长长的山路,去其他村寨唱歌。十来个少男少女一队,拢到人家就唱。唱完歌,主人拿出热乎的米饭招待大家。

侗语里,侗族人的音乐被称为“嘎老”。“嘎”指歌,“老”意为宏大和古老,译为“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相传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侗族人有一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通过大歌得以流传。

贵州黎平县的侗族女孩吴金燕四岁开始跟奶奶学歌。2004年,她作为侗族代表队的一员,来到北京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拿下铜奖,之后回到了家乡。2009年,她再次北上,在一个小餐馆做服务员。一天,她在大厅里教唱侗族大歌时,偶然认识了同为侗族人的摇滚音乐人吴虹飞。

吴虹飞出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但从小跟随母亲搬去汉族区域生活,后来做记者、写书、组乐队、做音乐,一直在北京。和大多数离乡者一样,“侗族身份认同模糊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做了十二年摇滚,吴虹飞时常怀疑,摇滚乐作为舶来品,是否真的存在“原生的东西”。直到她无意中浏览到侗族人唱歌的网络视频,一首经典的《尚重琵琶歌》。虽然会说侗语,但歌里的大量古侗语,她完全听不懂。

“没有一个旋律跟国外任何一首流行歌或摇滚乐类似,我发现它是独一无二的。”吴虹飞说,“就像发现化石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