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为何尚难承保地震险——专访南开大学保险系主任江生忠

激烈竞争带来的保费变相打折,给再保险公司介入直接保险增加了难度,这尚且是不含地震的险种。再保险若不能充分介入,巨灾保险体系将继续成为空谈。

责任编辑:夏英

■保险公司过去取消地震险,这很正常。地震风险太大,非保险业一己之力所能承担。在中国保险业的现有发展水平下,直接开展地震险,结果只能是大片亏损。

■不是不愿意做地震业务,而是不知如何给地震险定价。

■激烈竞争带来的保费变相打折,给再保险公司介入直接保险增加了难度,这尚且是不含地震的险种。再保险若不能充分介入,巨灾保险体系将继续成为空谈。

每年(几万元)的保费交了出去,大地震后,却只拿到了700万元的赔偿,东方电气的人有种“打水漂”的感觉。作为本次地震损失最惨重的央企,东气的直接损失是70亿元。保险赔付,只起到了1/1000的作用。

整个地震的保险赔付比例也不容乐观。保险业和证券业给出的整体经济损失预计都超过了1000亿元,但保险赔付的最高额可能只有112亿元,这是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测算。

年初的雪灾已是先例,保险赔付大约解决了整体经济损失的2%。

更多的灾民没有为自己的房子、家电、汽车购买保险,即使买了,碰到地震也是不赔的。只有那些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和寿险、健康险的罹难者,才能为家人留下一笔赔付金。

他们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济和社会的捐助,但700亿的中央财政拨款和截至目前四百多亿的社会捐助,要用的地方还很多——过渡期的安置、家园的重建等等,再加上灾民多达500万之众,更是摊薄了个体所能拿到的救济金。

每逢灾难,保险都会被热议。1998年洪水之后,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已经纳入了保监会的研究课题中;但十年后,人们仍然在问,遭遇巨灾,除了依靠政府外,还有什么其他分担风险的方式?

其实,地震险的存废走过一条颇为戏剧化的道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是世界上地震等巨灾保险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企业总资产的70%、家庭总户数的40%的财产都能获得地震等巨灾的保险保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