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10周年,我们该反思什么?

2008年,一场发自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在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余威。

责任编辑:顾策

2008年9月17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新华社/路透/图)

2008年,一场发自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在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余威。

“所有的真理一旦被发现,都很容易理解。关键是要发现它。”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在《大而不倒》这本书里如此说。

如今,研究者仍拿着放大镜反观10年前的那个秋天,想搞清楚那场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人们该如何避免噩梦重现?

2018年3月17日,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组织召开了题为“金融危机10周年回顾与未来金融风险展望”的论坛,期间,多位来自人民银行、银监会及学界的嘉宾发表了观点,现摘其精华如下。

金融界的七个“迷信”

范文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 )

我以前在一家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工作过,就是雷曼兄弟。当然那个时候我已经回国了,但是我很多同事依然在雷曼工作,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受到非常多冲击,感受也非常真切。

近代金融危机尽管在人类的金融发展史上表现方式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多是资产泡沫和人性狂欢的结果,每一次金融危机前,往往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迅速膨胀,金融机构的冒进扩张,金融市场乱象频发。

我总结了一些全球金融界常见的错误。

第一个就是迷信“这次不一样”。金融危机往往爆发在人类的经济和社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之后,这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都认为这一轮的经济繁荣是由科技的推动力来实现的,不用受到以前传统的金融规则的影响。

在这种心态下,大家就会进入一个特别喜欢消费或向未来借贷的生活方式,所以从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发展到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进而扩大到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全社会都进入了一种高杠杆的状态。

资产价格在这种环境下出现持续上涨,美国股市在这轮金融危机前达到了历史高点,美国加州房价连续上涨20年。大家认为,这次的经济繁荣是一个新的繁荣,可以持续下去。但实际上每次金融危机都一样,它的主要特征都是高杠杆、持续的价格上涨。

第二个错误是,我们会在金融危机前迷信“好日子永远会持续”,流动性过剩是常态。2007年前,全球流动性过剩,也伴随着全球的资产荒,我们认为流动性会永远充沛,但一旦市场上风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