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生物制药独角兽热土

“我们才刚要第二轮融资,也没公布结果,怎么就是独角兽了呢?”

责任编辑:何海宁

(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2018年5月9日,基石药业宣布完成2.6亿美元B轮融资,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单笔最大融资,这被视为癌症免疫疗法进入爆发期的风向标。

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17年全球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的肿瘤免疫药物达到248个,这些药物及其联用的临床研究超过千项。中国本土药企是否已准备好?

第一次听到“独角兽”时,基石药业CEO江宁军一脸疑惑地问,“什么是独角兽公司?”当时,一个行业会议邀请他参加并代表独角兽企业发言。

有人从网络上搜索出一个答案回他: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

“我们才刚要第二轮融资,也没公布结果,怎么就是独角兽了呢?”他自言自语。

2018年5月9日,基石药业宣布完成2.6亿美元(约16.5亿人民币)B轮融资——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单笔最大融资。

资料显示,这是一家创立于2016年的生物创新药研发公司,专注于肿瘤免疫药物的开发和联合治疗,同时拥有十余个在研产品,有4款已先后在海内外启动临床试验。

“这在全球都很罕见。”不少行业人士判断。

当天,江宁军的手机被道贺信息塞满了。第一波是约访的医药记者们,无论是否打过交道,这些最早得知消息的媒体人都希望从大佬嘴里撬出点东西;很快,行内好友、大公司高管也紧随其后;其间,从未接触过的各大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亦纷纷发来想要进一步合作的信号……这让一向保持低调的江宁军有些意外。

这家创新药企业“向上冲”的势头很早就被业内关注到了。一年多前,基石药业A轮融资1.5亿美元,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成立短短两年,就已累计融资4.1亿美元(约26.3亿人民币)。

有人说,生物医药界的投资真疯狂,也有人说中国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5月15日,融资消息宣布一周后,基石药业召开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媒体见面会,公司高管及骨干悉数出席。

当天,上海气温攀升至35度,江宁军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炙热。一位财经记者在见面会现场迫切想知道目前估值,第三次追问时,他回答:“抱歉,我们目前没有对外公布。”

“那现在可以说是独角兽公司了吗?”

“我想应该可以这么说了吧。”

开主动型投资先河

准备B轮融资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几十家顶级投资机构抛来了橄榄枝。于是,本应由创业者向投资人“讲故事”的惯例,反倒变成了他们在大大小小的投资人中抉择。

“很顺利,两个月就完成了。”江宁军说,进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在业内,基石药业的出现被认为是开了国内“主动型投资”的先河。与一般风险投资不同,这类投资人通常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在公司创立之初扮演着更加主动的角色,包括物色CEO,并承诺对企业长期资金投入等。相反,“被动型投资&r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