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能否让人工智能更像人类心灵?

自从控制论出现以来,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人类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的关系已经被争论良久。

责任编辑:戴志勇

人机大战:AlphaGo 4:1 击败李世石。(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自从控制论出现以来,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人类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的关系已经被争论良久。近些年人工智能崛起,让人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类生存方式的新时代正在来临。本文尝试从哲理角度来理解这一波新进展,以及它对于此关系的影响;为此就不仅要说明人工智能出现的哲学背景,而且要涉及导致这次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方法的思想含义。为了尽量原本地显现人类心智的特性,以便与这种人工智能进行比较,一个策略是诉诸广义心学,看看这个古老传统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见地。

人工智能的哲学背景:数学因素

十几年前,即便是人工智能界的主流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突破和勃兴。但从整个西方思想和科技的发展方向来看,也在情理之中。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主张,代表了西方文明精神的原结构。毕氏主张“数”是万物的本原,导致了西方哲学主流唯理论的诞生。他、他的学派及其衍生流派比如爱利亚学派和柏拉图主义,乃是西方文明及其现代潮流的特征赋予者。

海德格尔称这种塑造西方思想主流,包括现代科技的力量为“数学因素”(das Mathematische)。它被唯理论者视为人类心灵与万物共有的先天形式。人之所以能够“为自然立法”(康德),就是以此数学因素为拷问自然的座架,逼迫自然向我们这些“主体”吐露出她作为“客体”的秘密。

人工智能的新进展,是毕达哥拉斯之数或数学因素达到的一个新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数学理性的广义线性思维,但又在新的维度上建立起“算法”(algorithm)的有效性,由此而将“数本原”说推进到了一个新境界。

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对象(比如人脸、日落),开始驾驶汽车,能战胜围棋高手,写出让人难辨真伪的诗词,相互之间说出让设计者不知所云的新话语,我们感到了某种“兴奋”,但同时又迷茫、害怕,人与机器的界限在模糊,“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的状态,正在从人向机械转移,它们也在取得“机心”,与我们的机心类似的心。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异数。这次是不是狼真的要来了?它不但可能不再被驯服,而且要驯服制造它们的人?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

什么是人工智能?简言之,就是人为制造的机制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这里讲的“人”,是指我们这种“现代智人”(Homo sapiens)。但此种人的“智能”何在呢?这就几乎是在问“人的本性何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人工智能的另一种定义是说它能够“合理地思考和行动”。但这是一种什么“合理”呢?应该是由毕达哥拉斯之数的“比率”(ratio)所构造的“合理性”(ratio-nality)。

对于它的具体含义,不是没有争议的。比如,它与现象、情感、直觉、信念是什么关系?近代启蒙运动和科学主义大兴之后,更为硬性、冷静地看待这种理性,将之归为因果关系的线性利害算计。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