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西南边境线:感受变与不变

在边境,除了一如既往地翻山越岭,孤独与繁荣,更像互不相容的水与火,同时磨砺着这群年轻的官兵。

责任编辑:姚忆江

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巡逻官兵擦拭界碑“描红”。(郑宇钧/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02日《南方周末》)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前夕,南方周末派出融媒体采访组,在南部战区陆军配合下,用二十多天时间,行程六千多公里,先后走进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边海防哨所,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转型时期西南边境线的军队故事,展示戍边军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军队编制体制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报将从本期开始陆续刊发系列报道。

在龚翼山看来,战士就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磨性子”。对丛林实战而言,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至关重要。

在边境,除了一如既往地翻山越岭,孤独与繁荣,更像互不相容的水与火,同时磨砺着这群年轻的官兵。

慢慢地,连队开始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个休假回家的官兵,结束了假期,都要带回家乡的一颗蔬菜种子,播种于此。“看着它,就仿佛看到了家。”

和早已瘫坐在一旁的记者不一样,同样刚刚结束了10公里的跋涉,边防某旅十连班长黄磊依然笔直地坐在这里,汗流到像“瀑布”一样。

这种生活对他来说,就像太阳每天都会从东边升起,单调而又固定。

七年前,刚刚开始大学生涯三个月,还没来得及谈一场恋爱,18岁的黄磊就为自己找了一条“新路子”——去当兵。

“就是向往。”黄磊回答问题时,话语简练。更多的时候,他和战友一样,默默地坐在那里,无声无息。

在这个讯息快速传播的社会,训练、巡逻、站岗,才是他们每天都会面对的真实影像,即便外面的天地,已经变换了许多模样。

不变的守望

和黄磊一起站岗的,有一棵相思树。它站立在广西凭祥金鸡山山顶已经133年了,树旁有块木牌,上面写着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名篇:“家寄江东远,身对江西春。空见相思树,不见相思人。”

每年4至8月,相思花开,落黄遍地。

思家之情,往往就会在花景中扩散开来。寒来暑往,他们常用这花表达思念。黄磊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于站岗之时,念起自己的母亲,记起自己的家乡。

从金鸡山顶,举目远望,几十丈高的青石峭壁拔地而起,遮掩住半边天际。峰峦叠嶂处,越南同登市和谅山省周边的百十里风光,清晰可见。

自1949年12月11日,五星红旗插上镇南关城楼起,一代又一代哨兵,就守望在这里,与青山为伴,在艳阳与寒风里,一起看过日出、数过流星。

不过,这个地方不存在绝对的安静。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中越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如今,亚热带地区植被旺盛的生命力,早已抹平了过去的战壕。唯有金鸡山顶上的一些弹孔,还能让人嗅出一些当年战场硝烟的味道。

黄磊的记忆里,没有这场战争的任何影像。直到进了部队,他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