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里我最爱的一道菜还是鱼香茄子” 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的中餐之旅

写作《鱼翅与花椒》时,扶霞已经在中国各地探访美食14年,有了一丝倦怠和自责:“我总是在想念某些人、某些事。我已经吃饱了,只想回家。我不想一辈子总在吃兔头和海参。我想在自家的花园里种种菜,做点酥饼和牛肉腰子饼这种传统的英国食物。”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厨。为了撰写自己的菜谱,扶霞在中国各个城市里走街串巷,甚至去偏僻的地方向当地人请教。她从街头吃到厅堂,从小吃吃到豪宴,也从寻访美食的留学生变成美食界要角。(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老街上,两只方板凳拼成一张简易餐桌,一位阿姨坐在家门口的小藤椅上,面带笑意,举箸仰头回应询问。英国姑娘扶霞·邓洛普饶有兴致地抱肘、俯身,微笑探询。一只小狗立坐在桌后,见证主人和路人的交流。这个瞬间被拍摄下来,成为《鱼翅与花椒》的封面。此书英文版出版于2008年,获得过英国美食作家协会“凯特·怀特曼美食旅行大奖”和国际烹饪专业协会“简·格里格森大奖”。2018年7月,该书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

写作《鱼翅与花椒》时,扶霞已经在中国各地探访美食14年,有了一丝倦怠和自责:“我总是在想念某些人、某些事。我已经吃饱了,只想回家。我不想一辈子总在吃兔头和海参。我想在自家的花园里种种菜,做点酥饼和牛肉腰子饼这种传统的英国食物。”

1994年,扶霞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奖学金,到四川大学研究成都地区的少数民族。申请项目时,扶霞想的其实是鱼香茄子和火爆腰花。她在一个国际化的厨房里长大,母亲于牛津大学教外国留学生英语,学生想借食物一慰乡愁时,就到扶霞家厨房大显身手。这锻炼出一只开放的胃:到陌生的地方吃陌生食物不怵,即便怵也照吃,全当练胆。

初到成都语言不过关,生活隔膜,扶霞厌倦了中文课本上无论如何都背不下来的三国人名、古代兵器和乐器名,她觉得通过食物才能和本地人交流。与学校一墙之隔的菜市场,终日人欢马叫、蔬菜鲜亮,鱼儿在塑料袋里摆尾挣扎,禽类扑闪翅膀;学校办公楼后面小摊上卖的军屯锅盔一大早就飘出天堂般的香味。

成都的闲适和慵懒融化了扶霞的硬壳,仿佛融化了一块发硬的黄油。她想起自己11岁时的愿望:做一名厨师。这个愿望因她有份研究工作,为英媒撰写关于中国的严肃报道而压抑。研究项目还没结束,扶霞就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上起私教课,后来念了正式的厨师培训班。

在那里,扶霞掌握了川菜的基础语法:用盐、醋、糖、酱油、豆瓣酱、芝麻酱、辣椒、花椒、八角、桂皮们调配出丰富的味型;用一把手工菜刀切出“指甲片”“牛舌片”“骨牌片”“马耳朵”“筷子条”“二粗丝”“凤尾”“眉毛”“开花葱”;在瞬息万变之中观察油温,掌握火候。

扶霞撰写菜谱,自己做了书中每一道菜。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她做的四川小吃,有赖汤圆、钟水饺等十来种,每样放在小巧的器皿里,颇有禅意,仿佛泼辣大胆的川妹子变得沉静起来。

走街串巷与小贩攀谈,钻到饭馆后厨学艺,也是扶霞的日常。那些慷慨地让扶霞一窥川菜堂奥的厨师和饭馆经理们,对这位金发姑娘充满好奇。在乐山,一位豆腐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