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光亚:范美忠的勇敢是因为他病了

懦弱不是人的天性,是病态、病症。我就奇怪为什么一哄而上,对一个病人这么起劲。

范美忠说的也许是真话,但不善,不美,人类的主流是向善向美的,人类精神中崇高美好的部分应该世代相传

卿光亚  1956年生于重庆,1973年定居成都,做过专业小提琴手,后任电视编剧、导演,1992年辞去公职,创办了1949年后大陆第一家私立学校并任校长。

6月19日中午,范美忠带着2位电视台记者走进都江堰光亚学校。20多天前,他变成“范跑跑”。3天前,他被解聘。这是震后一连串令人晕眩的变故后他第一次回到学校。而自从他有了新名字,“身边永远有记者,”校长卿光亚说。

范美忠告诉校长,记者是来拍纪录片的,并再一次表示对不起校长、对不起学校。但镜头下的办公室里,随即就有了人为的PK气氛——这个时代嗜好的一种场景。

对着镜头,卿光亚分析范老师在网上的“先跑言论”是震后的病态反应,尔后的一系列言论接近“痴人说梦”。

范美忠站在那里,手抖着,神情紧张,立即表示反对:“请注意,我只是表明我的价值观……”发表一通见解之后,他说:“完毕。”并看了一眼正在拍摄他的记者。记者向他打招呼:“你能不能,不要看我们?”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光亚学校接待室的4部电话几乎成了“范跑跑专线”。有天子夜,卿光亚起夜后睡不着,进了接待室想坐会儿。“凌晨2点半一个(来电),3点半一个,4点半一个,都是来骂他的,当然,连我和学校一起骂。”

当被问到范氏言论的后续效应,这位遇事不慌、常将“我无所谓”挂在嘴边的校长难得地提高了一点嗓音:“麻烦大了去了。”

“5 • 12”四川大地震震出的各色人物中,1997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中学教师范美忠因为“先跑”的另类言论尤其引人注目。他选择不救的母亲、要救的十个月大的女儿、看上去很能包容他的妻子以及他复杂的才华与性格,随着传媒的开掘,渐渐展现于世人面前。

过去3年里,他“套中人”一般行走于坐落在都江堰青城山与二王庙之间的校园,“无害——吝啬,也不占人便宜;不帮人,也不害人”,因为一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的、言辞明显混乱的博客文章而令网民亢奋,令传媒忙碌,也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怎么会是他呢?”小学部的女教师们在打听“谁是范跑跑”时说:“喏,就是路上跟他打招呼隔三秒钟、快走过了才有反应的那个。”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网上写道:“范老出名了。怎么就出名了呢?范老救人才是新闻啊!”

与范美忠在公众视线下的瘦弱、不安、颤抖、激动、激辩迥然相异,同是川人的卿光亚富态、平和、懂得方寸之间的进退,而且得体。在这得体底下,又有一种天塌下来自有姚明顶着的豁达爽利,让我想起5月21日凌晨2点在成都街头遇见的一个汉子——是夜接到6-7级余震预报,成都市民举家睡在街头或汽车里——他啃完手上一片西瓜,向老婆道:“给我(房门)钥匙,我要去睡觉了!”想起震后与“范跑跑”同时流传在网络上的川人签名档:麻将桌是震不倒的,麻油碟是震不翻的!

 

光亚学校大门上刻着“诚实、博爱、勤劳、勇敢”八字校训    图/受访者提供

城乡教育不均衡,比我们在城里能感受到的要严重得多

人物周刊:能详细说说2005年夏天范老师来应聘时的情形吗?

卿光亚:第一次见面是在成都河边的露天茶室。他当时在成都一家跟教育有关的网站当编辑,我们学校在郊区,我一般就别人的近,约在他住处附近见。我到时他已经在了,挺普通的一个人,拿张报纸,报纸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他写的,讲他整个受教育后来又觉悟的过程(注:《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发表于2005年6月29日)。他讲他考上北大后突然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见过,整个被应试教育教傻了。所以第一年学篮球,第二年学足球,第三年发现同学们摇头晃脑在听music,可这个他学不会,怎么听都跟汽车叫没两样……那天很热,他穿了一双黄棉鞋,整个显得不合时宜,有点落魄。然后我听了他的想法,想怎么教。

人物周刊:他的哪些想法打动了你?

卿光亚:当时是想为不参加国内高考的国际预科班招一位语文老师。也有些特级老教师来应聘,也带文章来,但都是“怎样考大学”、“怎样拿高分”这种,他就带了张报纸。交谈中有两点打动我,一是他提到要广泛阅读、多写,以此提高思辩能力,讲到他大量的阅读和对文学的热爱;他没有强调语法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