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要真正付出行动,才有毕业的资格”

“学员们可以带家属、公司的人一起参与,在拉近彼此关系的同时,亲身体会什么是公益、为何做公益、如何做好公益。久而久之,做公益就会形成一种惯性。”

责任编辑:吕宗恕

从左到右依次为:项兵、阎爱民、朱睿。(由长江商学院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原标题:对话长江商学院管理层  “启迪企业家,要从做公益开始”  )

“学员们可以带家属、公司的人一起参与,在拉近彼此关系的同时,亲身体会什么是公益、为何做公益、如何做好公益。久而久之,做公益就会形成一种惯性。”

“最基础的公益源于个体不分信仰的单纯想法和行为;进一步是考虑到给国家、社会,包括社区、周围朋友带来一些好处;如果从担当社会责任更高层次来看,就是培育出社会的公民意识,让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认可做好事是天经地义的。”

一家以商科为主的长江商学院,为何要规定每个学员必须完成48个公益学时,否则无法毕业?而大多为企业家的学员对此有何看法?会不会被认为完成公益学时有作秀之嫌?如何避免借公益之名行商业之实?

2018年10月21日,是长江商学院2018年毕业暨开学典礼日。与往年一样,公益课是该学院所有学员必须上的第一课。

有观点认为,中国商业要与国际接轨,树立国际上的影响力,商业文明在强调“赚钱之术”同时,还应当强调企业家关注财富创造、积累与使用过程中的“道”——将商业领域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公益项目中,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在考虑商业决策时,也要考虑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成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份重要力量。这既是公益的演进,也是新一代商业文明的内涵。

作为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管理学教授、行政事务副院长阎爱民,市场营销学教授、EMBA项目副院长朱睿对上述问题有怎样的见解和思考,南方周末记者与三位教授进行圆桌对话。

“为中国培养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家”

南方周末:作为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设立的非营利教育机构,长江商学院自2002年创立以来就将公益纳入学院发展战略,这么做的考虑是什么?

项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设立长江商学院,不管当时还是当下,中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仍然不多。长江商学院的创办,是希望为国家复兴培养一批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全球担当的企业家。我们认为在经济、科技、社会等多重变革汇集于同一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基于收入财富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的大环境,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具备恻隐之心、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都将成为中国新一代商界精英征战全球的必要条件。

阎爱民: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发展非常快,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