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赢”的智能存款为什么突然不做了?

微众银行“智能存款+”产品在12月20日之后将无法存入——这款在今年9月一上线就取代“活期+”的主打产品突然下线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不仅如此,近期还有不少民营银行开始下调类似相关产品的利率,部分银行还实施限额购买管理。

责任编辑:吴梦姗

微众银行“智能存款+”产品在12月20日之后将无法存入——这款在今年9月一上线就取代“活期+”的主打产品突然下线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不仅如此,近期还有不少民营银行开始下调类似相关产品的利率,部分银行还实施限额购买管理。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12家民营银行推出了类似存款产品,普遍具备高利率高流动性的特点,而且提前支取也可通过将收益权转让给第三方获取存款本金及较高收益。

银行为何允许提前支取并支付如此高的利率?将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给其他服务机构又是怎么操作的?这么做是否合规?对此,南都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状:多款热门产品突遭下线

近期有储户收到了微众银行的推送短信,称“智能存款+”限时开放,开放截至2018年12月20日23:00。开放结束后,“智能存款+”仅支持取出,已存入资金不受影响。

微众银行这款“智能存款+”产品今年8月才推出,9月正式面向大众开放,开放不到4个月就匆忙下线。对此,微众银行向南都记者回应称,微众的“智能存款+”是一款银行存款产品,从经营策略和阶段性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微众设定了“智能存款+”产品销售截止期。

除了微众银行以外,南都记者还发现,苏宁银行已经将APP页面中可随时存取的“升级存”产品悄然下线。

无独有偶,还有多家银行开始调整类似相关产品的利率,部分银行还实施限额购买管理。比如,威海蓝海银行的存款产品“蓝宝宝”不仅限额销售,将动态调整每日额度,而且提前支取收益率自12月8日起从4.5%调整为4.3%。

据南都记者梳理,除了微众银行和苏宁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已经下线以外,目前还有6家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正常在售,5家银行的相关产品下调利率或限额销售。

事实上,从今年下半年以来,据南都记者统计,17家民营银行中,包括苏宁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富民银行、众邦银行等12家民营银行相继推出高收益的“智能存款”相关产品。在其余5家民营银行中,华通银行APP显示,其有一款到期支取收益为4.875%的灵活存取存款产品正待上线;金城银行与新安银行虽然未有相关产品销售,但在官网中有对曾推出的智能存款类产品的描述;仅华瑞银行与北京中关村银行两家确认未推出相关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民营银行,首家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百信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产品“智惠存”。

 

逻辑:定期存款收益权转给第三方

民营银行推出的智能存款产品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主要在于与银行理财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相比,其优势更明显——门槛低、利率高、流动性强。单笔最低50元起存,3年或5年期的定存利率大多超过4%,远远高于目前央行的定存利率,以及市面上其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

不仅如此,该类产品还支持随存随取,而且提前支取也可获得存款本金和较高的收益。比如,“蓝宝宝”如果提前支取,按照客户存入当日平台公布的“提前支取收益率”进行本息兑付,利率最高可达4.3%,持有期满5年最高能获得4.875%的利率。

兼顾高利率和高流动性,还是存款,这么“完美”的产品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高息活期是如何实现的?

据南都记者了解,按照计息方式来看,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存款”大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采取分段计息的方式,比如微众银行的“智能存款+”的存款产品,不同时间段挂钩的利率收益不同,总体来看存得越久、利率越高。

另一种就是固定利率,比如百信银行的“智惠存”,约定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固定不变。如果客户选择持有到期,银行将按照存入时五年定期存款利率支付收益,如果提前支取可按照银行公布的当日支取收益率获得收益。

据百信银行APP显示,目前可支取收益率为4.1%,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高于余额宝的2.5%收益,甚至高于银行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率。

对于这类智能存款产品背后的投资逻辑,多家银行对其解释为:为了保障用户资金的流动性,在未到期的时候可以通过将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给第三方合作机构的方式,提前拿到存款本金及较高收益。

 

对此,某大型银行资管部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类产品看条款更类似于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与现在资管新规的要求明显不符,“短期收益率能做到4%以上肯定会有期限错配”。

“这些存款之所以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高利率诀窍在于‘期限错配’和配置资产的高利率”,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向南都记者表示,“期限错配”就是用“资金池”让定期存款“活期化”,这个过程中银行获得了稳定的负债、消费者获得了高收益的储蓄、第三方获得了息差,皆大欢喜。

李奇霖解释,比如消费者存入一笔智能存款,它就进入了一个3年期的定期存款“资金池”,假如市场能接受的3年期资金的利率是4.5%,如果在3个月的时候消费者要支取本息,这笔定期存款的收益权就会被转让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将本金和4%的利息支付给消费者,等到3年到期时可以获得0.5%的利差。

不过,市面上也有不同的声音称,部分智能存款是由信托机构设立单一资金信托并在银行开立信托专户,银行转入委托资金,客户购买智能存款产品。当提前支取时,则客户将存款收益权转让给信托计划,由信托计划向客户支付本金和利息。当信托计划接受存款收益权随即向银行提前支取该定期存款,银行将本金及活期利息结算至信托计划。信托计划付定期利息、收活期利息而“亏损”的利差,则由银行支付通道费或其他方式补足。

在某股份行资管负责人、资深零售专家老当(化名)看来,信托做通道必要性不高。“完全没有必要搞这么复杂,不必找信托做通道,直接由银行理财代持(存款收益权)就解决了,而且银行理财代持是合规的”,老当直言,找通道、借通道转让是将表内腾挪至表外,触碰监管雷区。

风险:“活期高息”是否合规

通过存款收益权转让实现“高息活期”的智能存款,到底合不合规?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智能存款是否打了擦边球?对金融机构来说存在怎样的风险?资金池、期限错配是否会存在集中兑付的隐忧?

在人民银行发布的《储蓄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未到期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但“智能存款”通过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这一方式,似乎规避了上述规定。

对此,老当认为,确实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毕竟智能存款表面上突破了“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的规定。但他也指出,实际上此前也有传统银行推出了分段付息、或者是允许提前付息并给予较活期更高利率的存款产品,由此看来这类探索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应当是有一定空间的。

“但经营风险基本是没有的,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压力”,老当表示,为套利而频频提前支取的客户是少数,大部分客户都是看中支取灵活的特性但并不会提前支取。因此,从经营的角度来看风险不大,但流动性管理水平会受到考验。

老当认为,产品规模或者才是决定智能存款是否会触碰监管敏感神经予以规范或叫停的关键。倘若智能存款产品规模短期内迅速扩大,流动性压力带来的风险也将被放大,这或将引发监管出手规范。

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人行先后在2013年7月、2015年10月放开了贷款、存款利率的限制,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但由于仍存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不过,上述民营银行目前都不是该自律机制组织的成员。

 

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近期部分民营银行推出新型存款产品,因其门槛较低、支取灵活、利率较高等特点,受到了客户欢迎,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的探索与实践。

“民营银行数量少、规模小,创新风险总体可控”,董希淼向南都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可引入“监管沙盒”理念,允许民营银行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同时,引导其完善资产负债配置,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合理管控流动性风险。

网络编辑:温翠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