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仓东教育基地”获联合国大奖 “空心村”的另类乡建

广东开平侨乡“仓东模式”因获联合国大奖而名声在外,有人前来参访,有人要取经,有人寻求合作,同时也有人质疑。

正在中国大地兴起的“乡村建设”并没有阻止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在日益“空心化”的古村里做文化保育和古建筑修复等公益项目,究竟是为谁而做?

责任编辑:张玥晗 实习生 方诗琪

村民在祠堂走廊练习开平民歌。(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

广东开平侨乡“仓东模式”因获联合国大奖而名声在外,有人前来参访,有人要取经,有人寻求合作,同时也有人质疑。

正在中国大地兴起的“乡村建设”并没有阻止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在日益“空心化”的古村里做文化保育和古建筑修复等公益项目,究竟是为谁而做?

一场名为“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育活动周”的活动2019年1月5日在广东开平仓东村举办,参与者之众,引起多方关注。2015年,这个侨乡小村的“仓东教育基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其主要推动者是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

2010年,谭金花带着一群学生、学者来到仓东村,想在这里搞一场“乡村营造”的实验,本已凋零破败的乡村,以两座祠堂的修复为起点,逐渐有了新的生机。

然而,包括“仓东模式”在内的乡村建设项目并没有阻止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在日益“空心化”的古村里推进文化保育和古建筑修复等公益项目,究竟为谁而做?

村里来了大学教授

最初,谭金花是被请来的。

开平是著名侨乡,当地村民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外出谋生,其后不断返乡建设,在村里建了大量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民居、碉楼、祠堂等。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开发形势向好。

距离“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不过三公里的仓东村,自然也有微澜,想到了改变。2008年,村里两位退休老人筹划开放祠堂作为旅游景点,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编纂村庄历史,搜罗了留声机、煤油灯等儿时的物件,置于祠堂阁楼展示。

村里祠堂在20世纪历经种种时代动荡,早已面目全非,几位老人又联系乡贤、海外华人捐款重修。长居香港的村民后裔谢天佑在此号召下,表示愿意大额出资修复,但提出了条件,“必须找专业的人”。

谭金花本是开平人,是“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遗时申报文本和遗产管理规划文本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作为华侨文化的研究者,她曾数次到仓东村考察,也因此进入谢天佑与村民的视野中。

彼时,谭金花早有找个村子进行乡村文化遗产保育发展和社区营造的想法。2010年暑假,当谢天佑和几个村里长者找到她的工作室,邀请她做祠堂修复的技术指导时,他们一拍即合。谭金花后来回忆,应是当时工作室摆着大卷大卷的勘测图纸,使对方确信这是要找的团队。

谢天佑出资修复两座祠堂。与祠堂修复同步进行的是几位老人在村口收门票,每张门票10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