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食品酿明患,“三高”儿童成隐忧 “围剿”校园小卖部

中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6%,而且还在明显增加,儿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责任编辑:何海宁

(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28日《南方周末》)

中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6%,而且还在明显增加,儿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早在2004年,法国就禁止在学校中销售可乐、巧克力甜点和高脂肪、高盐分零食。2005年,美国饮料协会宣布限制可乐产品在中小学销售。英国则规定,晚上9点之前的电视节目中不得播放任何低营养价值食品的广告。

“小卖部就是我们的‘充电站’。”2019年3月19日,四川省绵阳市第十一中学一名初三女生芦羽(化名)半开玩笑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吃不到辣条感到很空虚。”

大约四天前,她发现学校小卖部里只剩下面包、水等食品,她最爱的“重口味”辣条已难觅踪影。

一场针对中小学校园小卖部的“围剿”正在全国多地掀起。按照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最新公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也就是说,从2019年4月1日起,跃动在无数80、90后味蕾与记忆里的校园小卖部,正在不少地方逐渐告别中小学校。而小卖部“原罪”的背后,是中国陌生而又落后的学校营养环境研究。

从各地规定到部委出手

因为买不到辣条,原本每天光顾两次小卖部的芦羽已经一整天都没有去过了。“但如果早上有时间,我会从校外带一点。”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在上述《规定》之前,全国各地针对校园小卖部的管理规定不一。早在2008年,安徽、上海就要求中小学校园内不允许开设出售食品的小卖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原则上不设超市(小卖部)等。2013年,北京规定中小学校园小卖部不得出售碳酸饮料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饮料。

经过多轮打击整治,部分城市已经叫停了校园小卖部,但仍有不少地方摊贩众多,售卖各种“三无”食品(一般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无生产厂名称的食品)。上述《规定》认为这些食品存在高油、高盐、高脂等不健康指标。

以往,相关禁令散见于各地方教育部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