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见证企业的力量

发自: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在2019第十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现场发布年度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扶贫开发摆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国逐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结合的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开启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解决好乡村的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作为精准扶贫的下一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扶贫开发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社区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认为,组织的公益或慈善行为不能代替社区参与和发展,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不仅包括依据自身活动的影响识别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并推动其参与,而且包括组织对社区的支持并与之建立关系。最重要的是需要认同社区的价值。组织是社区的利益相关方,应当与社区分享共同利益。

(二)迈向扶贫开发“4.0”阶段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市场主体,积极将承担社会责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按照“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程度”和“被帮扶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维度,可以将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救济式扶贫、公益扶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三)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

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本质是企业通过多种手段赋能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注入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扶贫格局中的企业角色

(一)构建大扶贫格局

精准扶贫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共同参与。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在构建大扶贫格局中,明晰各主体功能是前提。

1.政府主导:政府以其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二是投入财政资源;三是优化扶贫布局。

2.市场协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市场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市场的力量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在经济增长中受益,实现了“劳动致富”。在扶贫攻坚战中,市场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商协会的动员和引领下,作为微观市场主体的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企业家精神,主动参与精准扶贫事业。

3.社会参与:社会扶贫的主旨在于激发和引导社会组织或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社会参与是指社会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媒体、专业机构等不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扶贫开发事业。

4.扶贫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201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万个,2018年底还剩2.6万个贫困村。

(二)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机制和成效

1.为贫困地区提供生产要素:在提供扶贫生产要素方面,企业一方面为贫困地区建设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直接为贫困地区提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

2.培育当地产业集群: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产业扶贫也是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战最常见的扶贫手段。目前,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截至2018年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3.开发潜在市场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农业产品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连接点,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企业销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加快销售进度,增加销售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向贫困地区直接采购所需产品,省略中间商环节,既降低了自己的采购成本,同时解决了贫困地区销售难的问题。

4.塑造良好扶贫环境: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行业影响力,通过搭建扶贫平台和网络、总结和推广扶贫模式,带动更多企业关注精准扶贫、参与精准扶贫。企业通过总结扶贫模式和经验,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管理闭环,提升扶贫管理成效;另一方面,企业扶贫模式和经验的推广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带动更多企业和个人投入到扶贫开发事业。

(三)企业参与扶贫成效

1.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成为社会扶贫的主力军。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央企业肩负重任,承担着42%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对口扶贫工作。截至2019年2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央企扶贫基金共完成103个项目的投资决策,金额151.5亿元。已投项目分布在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2个市(地、州、盟)、210个县(区、旗),覆盖了全部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2.民营企业:2015年,全国工商联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已成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大平台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品牌。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7.64万家民企参与其中,帮扶8.51万个村,产业投入712.46亿元,公益投入127.74亿元,安置就业67.97万人,技能培训84.60万人,惠及970余万贫困人口。

3.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是参与精准扶贫事业的重要力量。2019年5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有1170家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了精准扶贫信息,扶贫投入552亿元。

三、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如产业扶贫项目单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扶贫产业层面较低等问题,产业后续发展面临市场风险;此外,精准扶贫以政府推动为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增加了难以实现稳定脱贫的风险。另一方面,贫困虽消除,但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2020年后需要继续做好减少相对贫困的工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政策引领,企业行动

1.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之间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精准扶贫通过政策性措施,精确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推进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稳定脱贫内生动力的形成需要更长效的机制;乡村振兴在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天然地强化了脱贫内生动力,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未来5年内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指导。除国家层面的规划外,2018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地方规划编制培训班,截至2019年3月,28个省级乡村振兴规划已经印发实施。

3.企业快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民间资本的进入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充裕的资金保障,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奠定更坚实的基础。2018年6月19日,包括李彦宏、李书福、刘强东、雷军、张近东、周海江在内的34位知名企业家共同向广大民营企业家发起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倡议书》。这份倡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民营企业家义不容辞。

(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这决定了这一战略的实现不可能是单一主体,必须整合全社会力量,不仅包括政府、村级组织、农民,也需要企业组织、NGO及新乡贤等群体的参与。

1.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资本的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战略。

2.发起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起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有助于形成固定机制,为乡村振兴持续投入资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企业发起或参与的乡村振兴基金共有9只。

3.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长期以来,乡村人才一直是农村发展的短板。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线下实训、网络教室、田间课堂等形式,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4.发起乡村振兴专业机构:为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国慈善联合会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等社会力量共同倡议发起“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委员会将致力于搭建政府部门、企业、慈善组织、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多元主体的跨界合作平台,凝聚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四、政策建议

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另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任务重。“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状况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是脱贫攻坚战的短板、重点和难点。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突出。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高起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建议如下:

(一)坚持党的领导,融入乡村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把握社会参与的正确方向,制定出公平的社会参与准则,进而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各种矛盾,保持乡村社会参与积极向上的基本面,防止社会参与转变为社会冲突。通过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广大农民、乡村精英、社会组织等社会参与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协同配合,将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将自身视为乡村生态体系中的一份子,融入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融入乡村振兴思想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精准脱贫,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脱贫,还要实现精神脱贫和生态脱贫。首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脱贫攻坚在坚持标准不吊高胃口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精准脱贫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其次,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和乡风治理,引导贫困居民精神脱贫,助力脱贫长效内生动力的形成。

(三)坚持系统发展思维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致力于乡村的全面繁荣。正如贫困治理,乡村的振兴也是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从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社会、乡村环境等方面对乡村进行全面改善,才能够稳定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培育乡村繁荣的内生动能。精准脱贫方略中的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为乡村振兴战略系统实施可以提供借鉴。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必要在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引导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导向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谨防社会资本下乡异化为资本逐利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农村是必要之举,但也要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遏止企业下乡投机行为,防范套取国家农业补贴、农业项目资金等行为。

(五)建立交流和分享机制

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乡村发展经验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乡村发展理论和模式。先行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模式对其他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很大参考价值。因此,建议由高校、学术机构、媒体、社会组织等机构搭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平台,加强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

扫描二维码下载报告完整版: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