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村里的“幸福”生活

观赏歌剧,免费旅游,空中泳池,7元一份的自助餐……外媒记者们从注册记者到非注册记者,正享受着前未有过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哪些烦恼呢?

责任编辑: 李梁 实习生 荣婷

【奥运特刊 媒体村】

作为东道主,中国为前来报道奥运会的外国媒体提供了周到、专业的服务。观赏歌剧,免费旅游,空中泳池,7元一份的自助餐……外媒记者们从注册记者到非注册记者,正享受着前未有过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哪些烦恼呢?

“看得出北京这次花了很多心思。”盐泽英一告诉本报记者,他的同事中不乏报道过七八次奥运会的老将,都认为北京媒体村是历届东道主中最好的。

国际新闻中心 (供非注册记者使用)所在的华北大酒店里,自助餐价廉物美,只要7块钱一份,但品质和媒体村70块一顿的差不多。《联合早报》记者叶鹏飞和同事在餐厅用餐,发现自己“吃得有些僵硬”——他们6人周围,一直笔挺地站着30多个保持微笑的服务员。

处处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外国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并非没有烦恼。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洸耀与总部派来的体育总编PaulRadford心急如焚——他们,和所有的外国媒体一样,接触不到中国任何一名热门夺冠运动员。

“我们是不是有些吃了不认账?”叶鹏飞玩笑道。奥运结束后,他还有另外一个野心——观察奥运能给北京永久留下些什么。

2008年8月5日,北京奥运会媒体报道工作的大本营——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启动营运。图为文字记者工作区。 章轲/CFP/图

2008年8月2日,中国北京,在媒体村内几名外国记者正在享受早餐。 CFP/图

 “抵达世界上最新、最大的北京机场,就仿佛自己是皇室成员。我们穿过几乎没有尽头的闪闪发光的通道,繁杂的手续被简化至最少。很快,我就坐上来开往媒体村的大巴。”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布伦丹·加拉格尔在他刚发表的文章里如此写道。

而对于英国《卫报》记者保罗·凯尔索来说,他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看到每一名外国客人几乎都受到四五名志愿者的热情照顾,他的一位同事已经先期抵达北京3天了,可是还没有一次自己动手开过门。

他们的日本同行、日本共同社的驻华专稿记者、在北京生活了5年的盐泽英一,同样享受着主办方无微不至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