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辉 打好哩份工 | 封面人物

他穿越香港电影的荣光与黯淡,映照几代从业人的生存哲学。他的努力与时代彼此呼应,年过六十,童年缘分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随生命历程盘根错节,成了人生可依托的高木

发自:佛山

责任编辑:杨静茹

图 / 本刊记者 大食

他穿越香港电影的荣光与黯淡,映照几代从业人的生存哲学。他的努力与时代彼此呼应,年过六十,童年缘分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随生命历程盘根错节,成了人生可依托的高木

几个月前,收到真人秀节目的邀请后,梁家辉召开了家庭会议,向太太江嘉年、双胞胎女儿Nikkie和Chloe提出了三个问题:要不要赚这个钱?能不能面对某一种状况?妈妈能不能放心?

生计从来是梁家辉面对邀约时考虑的重要部分。上世纪90年代,香港黑社会入侵演艺圈时,他在重压之下3年拍了39部戏,直到体力不支,回家接送女儿上学一年。想到女儿过几年上小学、中学、大学,算了算要花多少钱,又重出江湖拍起戏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梁家辉拍戏只是应了香港人常挂在嘴边的“打好哩份工”,这份工最初甚至不是主动为之。他多次称自己是“被电影选择的人”:陪朋友报名艺员班,自己被选中;觉得不用穿校服、不像平时念书那么呆板,好玩,和刘德华成了班里跑龙套最多的人;自办杂志邀请李殿馨拍封面,去她家吃饭,被她父亲李翰祥带去北京拍戏,还获得1984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那年他26岁,至今仍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被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选中,成为其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情人》(1992)电影的男主角,电影成为当年法国电影票房冠军,他因此跻身国际影坛……总之,演员之路一开始就给了他很高的起点,之后虽几经波折,也总能峰回路转,如此推着他越走越远,而今已近四十年。

而在另一条叙事线上,梁家辉与电影似乎缘分天定。母亲是铜锣湾乐生戏院的接线员,他出生才几个月就被带到戏院。母亲忙的时候,带位员就将他安置在楼上放映机正下方的位置看电影。姨妈在戏院卖爆米花,每天把卖剩下的碎爆米花给他装一大包,他一边看电影,一边往嘴里填,银幕上是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黑白的香港武侠片。多年以后,梁家辉看着《天堂电影院》里男主角多多在放映师帮助下领略光影魅力时不免泪流满面,想到在铜锣湾乐生戏院度过的童年。往后的每次被选择,被选择后获得的惊喜,似乎都是缘分的延续。

然而,每次幸运之后,命运打击都迎面而来。第一次被评为最佳男主角的同时,梁家辉被台湾影视圈封杀,一年无戏可拍。扬名国际后,他又被香港黑社会威胁,按头卖命近三年。终于一切完结,香港电影盛景一同远去,他北上拍戏,勤勤恳恳又二十年。他的努力与时代彼此呼应,年过六十,童年缘分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随生命历程盘根错节,成了人生可依托的高木。往前回溯,众多角色成了高木的花果,累于记忆,亦在香港电影史上熠熠生辉。

在一系列的被选择与选择后,电影成了梁家辉的终身事业。他师承李翰祥,又被徐克调教,身上兼具香港传统文人型导演遗留的风骨气节与香港新浪潮新导演的独到眼光和精准表达。他成长于新艺城、UFO、银河印象等香港电影公司接连崛起之时,与张国荣、梅艳芳、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等人一同点缀了香港电影繁荣时期的璀璨夜空。香港电影衰落后,处女作北上的草蛇灰线以另一种面目回归事业,他再度北上拍戏,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其中不乏《太行山上》等主旋律影片,至今仍活跃影坛。他从80年代走来,穿越了香港电影的荣光与低谷,勾连几代电影人,成为人们怀思回望时不可略过的人物。

电影之外,梁家辉很少出现,迄今为数不多的80年代影像资料中,他都与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等人一同出现在节目里。他话少,到了不可不说的场合,也少以“我”开头,一如他80年代在《文汇报》上开写的专栏“辉笔而就”一样,针砭时弊或风花雪月,总之不谈自己。这是入行多年他恪守的原则:演员梁家辉身上的每一个器官都可以用来演戏,他从《情人》便开始这么做;普通人梁家辉在写一份剧本,在离世那天才能完结,那是他的人生。

梁家辉和双胞胎女儿 图/ 受访者提供

李翰祥不只带我走演员的路这么简单

李翰祥见到梁家辉时,正在筹备《垂帘听政》(1983)《火烧圆明园》(1983)的拍摄工作。这是李翰祥1948年到香港后第一次回内地拍戏。他从1978年便开始筹备,先后计划将周恩来的故事,以及《茶馆》《我的前半生》等内容搬上银幕,均未能落实。五年后终于有了眉目,他拍戏的消息在内地、香港传得沸沸扬扬。李翰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他自1979年开始撰写的专栏《三十年细说从头》中,最后11篇都是与慈禧有关的内容。影片开拍后,李翰祥全身心投入拍摄,数年一日未断的专栏也停更了。

作为邵氏声名最盛的四大导演之一(其他三位为张彻、胡金铨和楚原),李翰祥首次将黄梅调引入香港电影,引领一代黄梅调电影的潮流,后又开了香港风月片的先河,作品《金瓶双艳》成为成龙首部银幕作品。同时,他研究清史多年,靠《倾国倾城》等清宫戏扬名两岸。在寻找拍摄题材的过程中,他对慈禧深恶痛绝,先后委托三人,并亲自修订后,完成《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的剧本,结束与邵氏的合约,回北京拍戏。

《火烧圆明园》 (1983)

此前,梁家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