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最后一个贫困县:补贴贷款养牛,期货对冲风险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买牛-喂牛-卖牛”的故事,而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步都暗含风险。

回顾西吉的产业扶贫之路,珍珠鸡、蓝孔雀、斗鸡这些珍禽异兽层出不穷,如今却难觅踪迹。

“村民安土重迁,爱惜名声,逃贷很少见,过去与其说是银行不敢贷,不如说是村民不敢借。”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发自:宁夏西吉

责任编辑:吴筱羽

西吉县下堡村村民马玉兰家的一头母牛(左)快要生产了。马玉兰自2013年起规模养殖肉牛,是村里的养牛大户。(南方周末记者李玉楼/图)

2020年5月13日,宁夏西吉县今年第二场透雨,从凌晨下到中午。

午饭过后,震湖乡毛坪村的村民趁着土壤湿润,一齐上山播种。村里只剩圈中的牛,哞哞叫着。

2019年,毛坪村被列为养牛示范村,存栏肉牛从一百来头增至近千头。田里种的马铃薯,也换成了养牛用的青贮玉米。

西吉是西海固地区最后一个未“摘帽”的贫困县。2014年的精准识别中,该县贫困人口占到宁夏的20%,居全区之首,是一块“硬骨头”。

过去六年,这里的村庄通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禀赋微调,为农民脱贫带来转机——多次试错之后,养牛是西吉县摸索出的脱贫法门。

2019年秋天,《中国青年报》刊发题为《表格里的扶贫牛》的报道,报道了西海固地区有群众套取养牛补贴的乱象。舆论担忧,西海固能否如期脱贫?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买牛-喂牛-卖牛”的故事,而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补贴、贷款解决养牛的本金,解决水源,推广良种牛和青贮饲养技术提高效益,借助保险、期货对冲风险,每一步都暗含风险。

西吉县是宁夏人口最多的县,有近五十万人,一头育肥牛的纯收入在三千到五千元不等,按照家庭人均收入4100元的当地脱贫标准,一年养殖50万头牛就能实现脱贫。

这个数字在2019年是40万头。

截至2019年底,西吉全县累计脱贫出列贫困村238个,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124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2019年的0.95%。

“人喝的水都不够,谁会去想喂牛?”

做了三十多年农村工作,西吉县农业局副局长马福学从没想过,畜牧业会成为县里最大的产业。

2019年之前,西吉的马铃薯产值常年居首,2018年达20亿元。与之作对比,当年西吉县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4亿元。

2019年,西吉县肉牛总产值18.1亿元,首度超过马铃薯。提了多年“家家种草,户户养牛”,如今口号变为现实,但来得并不容易。

“连人喝的水都不够,谁会去想喂牛呢?”马福学说。

2017年之前,规模养牛在当地并不现实。那时没有自来水,只有少数富裕农户能通过打井开展养殖,贫困户没有条件,通常只养一两头耕牛。

下堡村的马玉兰是马福学说的“大户”。这个不识字的妇女,在当老师的丈夫支持下,自2013年起规模养殖肉牛。她花两万元打了口机井,把养殖规模从三十头逐步扩大到六七十头,成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