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防控到国家修法,从农村大喇叭到抗疫纪念碑

1月23日是武汉“封城”的日子。陈静瑜建议,把这一天设立为“国家公共卫生日”,朱征夫给1月23日起的名字叫“抗疫纪念日”,他还建议在武汉市竖立纪念碑,镌刻上所有逝者的名字。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0年2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处社区的负责人和志愿者上街进行防疫宣讲。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聚焦新冠建言,其中包括提升社区防控重要性。 (新华社/图)

疫中两会,新冠疫情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的热门话题。从疫情防控到社会治理,从疫后复工到经济复苏,新冠冲击波是2020年全国两会绕不开的话题。

其中,来自医疗卫生界的建言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就打趣道:“两年前大家不会关心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的建议,这回就不一样了,不光建议,议案都有好多。”

不只全国两会期间,在疫情早期,代表委员的建议就如雪片般飞至。截至3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已收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建议175件,而在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提案委已收到四百多件相关提案。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到,早期的建言集中在疫情防控的具体方法,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建言转向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层面,修改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改革传染病防治体系、强化应对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建言涌现出来。

除了建议,不少人大代表还克服疫情造成的不便,积极联署议案,这些议案需要取得35位以上代表签名方能生效,其中就包括被广泛聚焦的传染病防治法修改案。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5日,全国人大至少已收到11件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的议案。

来自一线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是湖北麻城人。湖北疫情期间,她滞留疫区两个多月。

独特的疫区生活带给熊晓冬难忘的经历:在临时组建的社区送菜群里求助,办理健康证、通行证,接受社区摸底排查……她得以切近地观察社区抗疫的每一寸机理。

在最难熬的1月底,社区买菜群里充斥着焦虑和无助的情绪。一位居民的降压药吃完了,在群里求助,医生邻居给出了用药建议,又在别的邻居那儿找到了可以替代的药品,最终请物业把药送去了求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