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之后,黎巴嫩脆弱的和平濒临瓦解?

占全国80%物资进口的贝鲁特港停摆,爆炸经济损失超过30亿美元,本来公共债务累积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1%(属全球最高水平之一)的黎巴嫩已近乎破产,而高达35%的失业率让“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预言,继叙利亚、也门之后,中东第三场内战最有可能发生在黎巴嫩,“它很容易因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崩溃”,实际上,贝鲁特大爆炸就具有这种特质。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1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曹思佳 张怡杭 黄安之

爆炸后仓储区仅存的粮库残壁成为这场灾难的“墓志铭”。 (李侨供图/图)

2020年8月10日,曾被外界寄予“专家治国”期待的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宣布政府集体辞职,“全体阁员自就职以来一直试图寻求变革,但遭遇巨大阻力,无法阻止一些政党煽动民众反对政府,我宣布政府集体辞职,希望寻求真正的变革”。这位经济学家承认,贝鲁特大爆炸是压垮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和我的同僚仍然深爱我的国家,可我们拒绝为之前历任政府的腐败行为承担责任。”哈桑·迪亚卜不忘抨击,真正的悲剧,来自黎巴嫩的结构性腐败与致命的教派矛盾。

8月4日傍晚,中东“欢乐之都”贝鲁特突然升起百米高的蘑菇云,爆炸声伴随巨大的热浪,将整个城区卷进漩涡中,有别于贝鲁特历次因军事冲突和恐怖袭击所导致的爆炸,这一次的元凶是存放在贝鲁特港仓库里的危险化学品——硝酸铵,它疑似因施工不慎被引爆。

对于这个冲突频仍、经济疲软、矛盾重重的小国来说,无论什么爆炸,造成的结果大致类同——脆弱的和平濒临瓦解。

“我感觉像‘10·23’在重演。”亲历8月4日浩劫的警察哈桑·尤努斯说,当时的场景,就和1983年10月23日炸药卡车夷平驻黎巴嫩美军营房一样,241名美军丧生,并把黎巴嫩内战推向更高潮。尤努斯有感而发:“我聆听着灾难来临的脚步声。”这是昔日波黑内战时传诵的句子。

“黎巴嫩乃至中东只有飘摇不定的力量平衡。”黎巴嫩贝鲁特卡内基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玛雅·叶海亚说,“这次爆炸的冲击效应绝不止8月4日,它将深刻影响整个地区的局势。”

“后灾效应”已笼罩全国

截至8月9日,贝鲁特有158人死亡、6000人受伤,20万人无家可归。引发爆炸的2750吨硝酸铵,来自俄罗斯货轮“日霍苏斯”号,2013年因安全违规和拖欠泊位费被黎巴嫩海关没收,滞留港区超过六年。其间,贝鲁特港务局和海关屡次请求司法部处置,要么拍卖,要么移交部队,充当炸药原料,最近一次是在六个月前,海关警告这些东西会爆炸,“将毁掉整个贝鲁特”。

可一切都没改变,港务局总经理哈桑·库雷特姆说:“我们得到的答复千篇一律:时机未到,照常管理,注意安全!”

并非没人对这批看似多余的东西动脑筋。

俄罗斯《观点报》2020年8月8日援引黎官员的话说,由于硝酸铵可用于制造爆炸物,加之相邻的叙利亚、也门等地都有战乱,很多武装集团通过中间商想得到它,过去几年,形形色色的贸易商找上有关部门,希望以市场价甚至更高买走,但都因给不了“最终用户证明”(用来证明危化品持有者确系经生产厂家直接出售或经合法代理商获得,否则就是“非法扩散”)而不了了之,但相关走私和盗窃屡禁不止。

2020年6月以来,贝鲁特港仓储区实施基础设施改善,一大内容就是提升防盗能力。一名参与事故调查的黎巴嫩官员告诉路透社,由于改建的9号仓库着火,进而蔓延至堆满硝酸铵的12号仓库,灾难便不可避免。

8月5日,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发誓对责任人“施以最严厉惩处”,为此软禁了2014年之后分管贝鲁特港仓储安全的负责人。但这不再重要了,黎经贸部长拉乌尔·尼迈承认,“后灾效应”已笼罩全国,基础设施瘫痪、政府善后缺位等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