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万象③丨和田:可以瞬间苍老,又转眼返老还童

传统手艺,在我们看来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对和田人来说,是生活。生活,是重复,是忍耐,再自得其乐。

责任编辑:杨嘉敏

和田丝绸手工作坊里,蚕丝分色捆扎后才能上机。 (夏烨/图)

沙漠公路深处的佛寺遗址

出租车从和田市区出发,过吉亚乡后被拦了下来。这里是沙漠公路的入口,每辆车都要停靠一边,人下车来,两名交警检查身份证件、做登记,“限速八十啊。”最后不忘提醒一句。

车子重新启动,驶入了沙漠公路。车窗外的沙丘时陡时缓,一重接一重,在太阳照耀下泛细腻的白光。驶过划为植被实验基地的路段,多了些沙棘、灌木,缓解视野的焦渴。公路上几乎见不到其他车,难怪交警要周到提醒,司机如果不做自我克制,似乎只有一路狂飙才不致辜负眼下这不断延伸的漫漫前路。

我是怎么踏上了这条沙漠公路的呢?

最初下定决心来和田的原因之一,是为达玛沟遗址那幅残缺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于阗画派“屈铁盘丝”勾画的菩萨,庄严悲悯之态蛊惑了我,生出亲近之心。后来在新疆博物馆一睹真容,了了夙愿,去达玛沟遗址就不再迫切,便在因缘际会下将目的地换为洛浦县吉亚乡西北六十多公里的热瓦克佛寺遗址。

佛塔遗址最初是覆钵多层塔样式。 (夏烨/图)

包车的司机吴师傅是山西人,娶了重庆妻子,在和田将近十年,儿子正上幼儿园。当我们这辆被公司严格规定的车子以四十公里的时速行驶在沙漠公路上时,我心想,先前交警的提醒有点多余了。

快两小时后,我们抵达了藏身沙漠的热瓦克佛寺遗址。遗址区外面,热瓦克遗址博物馆雏形已具。路边一间看起来像售票处的屋子,没有找到一个人。所以我们在没有买票的情况下,跨过铁链条,顺着一段水泥路朝沙漠中的佛寺遗址走去。

热瓦克的佛塔遗迹残留三米多在一片沙海中,塔基呈方形,塔身是印度覆钵多层塔

样式。佛寺以佛塔为中心,这是当年西域多国常见的布局模式,如今围绕它的寺院建筑露出些台基痕迹,整个遗址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参观佛塔要沿外围的栈道,但沙子遮没了多处路段,让人走出了跋山涉水的效果。比起人少或疏于清理,恐怕更多要归咎于风沙太盛。和田南有昆仑山阻挡北上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北面就是流沙瀚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于阗国曾是佛教东传的枢纽,但在10世纪后期同喀喇汗王朝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后,诵经声、香火逐渐冷落,风沙便甚嚣尘上。好在沙漠虽掩埋了历史,却也掩护了倾颓的壁画、塑像、残垣,至少还让我能看到一千多年前人们曾虔诚仰望过的光景残影。

被风沙掩埋的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