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峰:“强化免疫”路在何方

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安全、有效且经济、便捷的手段。疫苗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

疫苗接种并非只是儿童专利,成人同样不容忽视。提高大众对成人疫苗接种的认知,是加强成人免疫非常重要的一步。

2020年,已经是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的第20个年头。

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无脊灰二十周年成就与创新学术交流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看着几位并肩作战的伙伴感慨道:“曾经的风华少年,也都两鬓挂霜了。”

梁晓峰在无脊灰二十周年成就与创新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脊髓灰质炎(脊灰),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平均每200名脊灰病毒感染者中会出现一例麻痹型脊灰,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通常为下肢)。在瘫痪病例中,约有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1989年,中国政府响应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关于2000年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决议,确定了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和策略。通过相关策略的实施,经过多方不懈地努力,2000年,WHO西太平洋区域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宣布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此后的20年,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工作更凝聚了几代疾控人的心血。

“二十余年的工作都还历历在目,我们在消除脊灰时走过的道路,对现在的情况好像也很有借鉴意义。”梁晓峰说。

无脊灰20周年

1989年,在甘肃古浪县大靖镇卫生院附近一间民房的土炕上,梁晓峰看到了一个令人触目难忘的四口之家:两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双下肢瘫痪,大的两岁,小的一岁。天真懵懂的孩子们不会想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是终身的残疾和艰难的生活;而他们 20岁出头的年轻父母,显然也并不知道两毛钱一颗的“糖丸”就可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这一年,脊髓灰质炎在国内暴发,数千孩子受到了伤害,大靖镇是重灾区之一。在医学界,小儿麻痹症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但疏于职守的预防接种医生和“无知”的父母,让一个个家庭陷入了生活绝境。

彼时,梁晓峰还在甘肃省卫生厅工作,主要从事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他在随省疾控中心进行现场调查时发现,即便已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计划(即:每个婴儿在出生后的2、3、4月,都要进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就是俗称的“吃糖丸”),但由于偏远地区服务能力薄弱,人们参加免疫的意识较差等种种原因,仍有大量儿童被遗留在了常规免疫覆盖范围之外,带来很大隐患。 

“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5日,针对全国大几千万的儿童,会再进行两轮强化免疫,有些可能是遗漏的补接种,有些是吃过怕不保险,为了提高质量又再吃一次。”梁晓峰介绍,在强化免疫方面,脊灰疫苗规模是最大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在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后,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

通过实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2000年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

2000年,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

也就在2000年,梁晓峰完成了在美国迈阿密大学的2年进修,被调入北京。在此后20年间,他先后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等职务,指导全国开展强化免疫、疾病监测工作,成为主管中国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领军人物”。 

即便在疾病防控领域“战斗”经验丰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梁晓峰也感到头痛。“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很好,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了。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新冠疫情仍比较重,脊髓灰质炎的免疫工作受到影响,这是我们所担心的。脊灰也可能有境外输入的风险。”梁晓峰说。

疫后“免疫”迎挑战

2020年,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工作和生活被新冠疫情打乱的一年。特别是在疫情爆发早期,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一度近乎停摆,整个国家计划免疫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梁晓峰说,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的委员,他每年都要向世界卫生组织汇报脊灰免疫接种覆盖情况,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冠疫情对免疫规划带来的影响。

早在4月份,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就发表分析称,新冠全球大流行可能对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免疫规划产生破坏性影响,至少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350万人无法得到麻疹、脊髓灰质炎、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疫苗保护,后续影响人数可达数百万。 

“幸运的是,中国很快地控制住了新冠疫情蔓延。目前免疫规划实施的情况还算不错,基本恢复正常了。”梁晓峰说,后续维持无脊灰状况,防范疫情风险,提高疫苗产量仍是一项重要因素。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

过去,在国内普遍使用的“糖丸”属于减毒活疫苗,有极低概率会导致小儿麻痹症的不良反应风险,而更安全的进口灭活疫苗需自费接种,因此在2016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又称昆明所)自主研制的脊灰灭活疫苗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产脊灰灭活疫苗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脊灰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也为减少活疫苗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但现实问题是,尽管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基础,但因为免疫程序中仍有两剂口服型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仍存在有疫苗相关病例(VAPP)和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的脊灰病例发生的可能性。

“为什么我们只能用两剂灭活疫苗呢?因为疫苗厂家的生产能力还是供不上,未来希望他们扩大产能,满足孩子四剂的需要,同时预备一部分强化免疫的需求。”梁晓峰谈到,这是国家对疫苗生产单位提出的要求,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提高生产能力建设需要一段时间。 

为何疫苗如此重要?

1988年全球平均每天有1000个脊髓灰质炎病例,到2019年全年仅发生201例。这些成就得益于各国政府脊灰防控策略、疫苗应用。

大量证据表明,免疫接种是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接种疫苗每年可预防250万例的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得到改善,甚至还能进一步避免150万例死亡。“除了安全饮用水之外,只有疫苗能在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增长方面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抗生素也无法匹敌。”《疫苗学》主编普洛特金(Stanley A. Plotkin)教授曾经这样说。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安全、有效且经济、便捷的手段。

因此,疫苗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免疫接种取得了卓越进展,在传染性疾病、恶性疾病乃至癌症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不仅取决于公众对疫苗作用的重视,还得益于疫苗生产技术的大幅提升:自人痘、牛痘到今天被广泛使用的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创新型疫苗佐剂的发展,都在不断助力疫苗保护效果的提升。

(图/新华社)

而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老传统”观念不同,疫苗接种并非只是儿童专利。成人同样不容忽视,提高大众对成人疫苗接种的认知,是加强成人免疫非常重要的一步。

梁晓峰介绍,2020年国内的流感疫情较低,除疾病本身的规律外,与疫苗接种、佩戴口罩、减少聚集等综合防护措施均相关。但据韩媒报道,截至11月3日,2020年韩国流感疫苗接种之后死亡人数升至83人,引发各界恐慌。“疫苗犹豫”再次登顶成为热门话题。

梁晓峰解释说,报告中的死亡病例多为老年人,而老年人的死亡率相比年轻人原本就更高,到底是因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致死,还是引其他原因病死,需要专业部门尽快调查。“就目前韩国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些死亡病例是偶合反应,但我们担心给社会公众造成恐慌,甚至之后如果新冠疫苗上市后,人们会不会在接种前感到犹豫。”

在梁晓峰看来,公众应正确看待疫苗对人类的作用,针对疫苗接种后的偶合事件、轻微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都需要专业部门做好严格的监测和应对。公众不宜听信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因个别案例的错误解读,引起社会恐慌。“要给老百姓讲清楚疫苗能带来什么,假使接种后出现感冒和发烧等情况,也是能够忍受的,其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小概率的不良反应事件。”

疫苗如何消灭癌症?

因为疫苗的存在,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正在被逐步实现。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全世界194个国家根据今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决议,全球消除宫颈癌。这是继1988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后的又一个全球性倡导,也是全球首次承诺,要消除一种癌症。

宫颈癌作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隐患。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约57万例,因宫颈癌死亡人数高达31万人。而在我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占到了全球的五分之一。2018年,中国宫颈癌年发生病例10.6万例,死亡病例4.8万例,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1名妇女罹患宫颈癌,每10分钟就有1名妇女死于宫颈癌,给国家及个人都造成了不小的疾病负担。

值得庆幸的是,宫颈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病因明确且可被预防的癌症:通过接种HPV疫苗配合定期宫颈癌筛查,能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 

《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以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世界为愿景,目标是在本世纪末所有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均低于4/10万例,接种疫苗无疑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对于宫颈癌预防,同样是越早接种,越早获益。因此,为了在本世纪末达成目标,《战略》倡导至2030年时,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接种。

梁晓峰介绍,在国内,多年来也始终有各种呼声,希望中国能对标西方发达国家,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追求与愿望。呼声较高的几款疫苗,包括Hib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PV疫苗等。但必须承认的现状是,到底应如何分配在公共卫生领域加大投入的比重,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顶层设计。“新冠疫苗即将上市,无论谁来付费,都涉及一大笔费用,同时还有麻疹、结核病、艾滋病防控等各领域都需要资金。”梁晓峰坦承,公众应理解政府的顾虑,与此同时,相关机构也在通过更多的资料收集,明确疾病负担及疫苗保护效果,以逐步推动更多疫苗品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科学界认为,积极接种疫苗,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生命健康的珍惜和敬畏,更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份高效、安全、保护期长的健康守护。因此,每个公民都应正确看待疫苗的价值与作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为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而做出贡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