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预测欧洲近代革命

法国的研究人员尝试从戏剧中的文本信息去探寻英法民主化转型的痕迹,发现文艺作品确实有可能预测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

责任编辑:朱力远

凡尔赛宫局部。 (新华社/法新/图)

1793年1月21日,巴黎的广场上,国王路易十六被他曾经统治过的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尽管这位出生在凡尔赛宫的国王至死并不觉得自己有罪,但这砍头的一幕仍成为十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成果,在革命的推动下,君主专制得以终结,民主的曙光初现,并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间,包括启蒙思想在内,大量研究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去试图解释法国大革命的成因,但民主这一当时仍属罕见的东西如何就在法国变成了现实,其演变的长期发生过程仍未有共识。同样耐人寻味的还有三百多年前世界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英国内战。

最近,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尝试从戏剧这一古老文艺形式的文本信息中去探寻英法民主化转型的痕迹,发现文艺作品确实有可能预测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

时代思潮的缩影

通过对近2000部戏剧剧本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相比那些与统治相关的词语,两个国家的戏剧作品中有关合作的词都随着时间在增加,特别是在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前夕,合作相关的词增长得尤为迅速。

“特定历史时期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总体上的一种偏好。社会制度是动态变化的,纵贯历史,它们更迭、变迁,并适应一系列的变量。”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的毛利西奥·马丁斯(Mauricio de Jesus Dias Martins)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文艺形式是嵌入在社会思潮中的,在某种思潮中,艺术家不可避免地会表达那些新的思想、价值观、偏好等,因为文艺作品最终要被人消费,艺术家通常会生产他们认为人们会买的作品。

这一研究2020年11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而最新的研究发现也意味着社会制度之所以得以发展,可能部分地因为人们的偏好本身在演变。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条单向的直线,虽然同情心等与合作相关的词语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信任这类对促成合作也至为重要的词语却在革命前经历增长,革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