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报社于2021年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多元化推广阅读,点燃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年青一代对阅读的兴趣。
过去一年,活动通过免费开放逾2万份报纸全年订阅、6场校园公益讲座、首届教师征文及中学生征文、88节阅读教育公开课等举措,覆盖全国8000多所学校,链接2万多名语文老师,带动逾200万中学生投身深度阅读。
过去一年,活动通过免费开放逾2万份报纸全年订阅、6场校园公益讲座、首届教师征文及中学生征文、88节阅读教育公开课等举措,覆盖全国8000多所学校,链接2万多名语文老师,带动逾200万中学生投身深度阅读。
2022进行时
优秀征文
-
于热望中迷失的每个自我 ——读《百年孤独》有感
-
台上玩月,悠然心会 ——《乾坤草亭》读后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与疼痛相生,与平凡和解
-
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
破碎的美国梦—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
拨开云雾,见月明
-
噤声的胶带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
浅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愿为理想奔与走
-
邂逅云边镇,醉忆少年梦之马——读《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
-
温柔半两,从容一生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
-
一位民族志士平淡的过往 ——读《朝花夕拾》有感
-
时间、梦与现实——读《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
-
且行,且看,且叹
-
残阳里的破碎,逃离寻找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后有感
-
潜越心渊的旅途
-
读《培根随笔》有感
-
平等的呼唤,最难的也是最应该的 ——《刀疤豺母》读后感
-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依旧愿意前往 ——读《你一生的故事》有感
-
读史铁生的《好运设计》后感
-
凡身圣:探析唐三藏文人形象的独创性
-
请静静聆听知更鸟——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
-
在血色中冲出一道白光——论《蝇王》矛盾与统一
-
读《病隙碎笔》后感
-
日光之下——读《乡土中国》有感
-
百年循环中的角色 ——读《百年孤独》有感
-
读懂
-
人生三域 ——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游》有感
-
出走的灵魂终将回到大地人间——浅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
任尘世凡俗 心亦有桃源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
教育带来的新世界——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从梁山伯到梁山泊 ——必也正名乎
-
三壶酒——读《水浒传》有感
-
爱与毁灭之歌——读《防守》有感
-
怜爱与批判——读《超越不确定性——海森堡传》有感
-
拿起你,又拿起你——放不下的《百年孤独》
-
历史洪流下的向死而生 ——《活着》读后感
-
疯狂与隐忍,矛盾与统一——读《红与黑》有感
-
从《人类群星闪耀时》读英雄
-
诗酒不扰,江湖不老 读《鲜衣怒马少年时》有感
-
慢编轻舟,悦渡尘海 ——《编舟记》读后感
-
给岁月以文明 ,而非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读后感
-
情河
-
前方 ——李娟笔下的母亲
-
于莽原之管窥中 —— 读陈丹青先生《退步集》
-
人生只有一次,你要月亮还是六便士 ——读《月亮和六便士》后感
-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三体》读后感
-
望星河璀璨,铸探索精神 ——读《中国太阳》有感
-
那片夹在唐诗里的月光 ——读《余光中诗选》有感
-
《朝花夕拾》读后感
-
从意象到“境界”论
-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
-
剃刀锋利,得渡人稀 ——读《刀锋》有感
-
依然一笑作春温
-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 读《百年孤独》有感
-
懵懂少年初入尘世,历经磨难成男子汉 ——读《初涉尘世》有感
-
人世阴晴难定,我亦风华绝代 ——读《李清照传》有感
-
言至浅,情至深 ——中国传统文化之含蓄美
-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所思
-
读书万卷不从俗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
瓦,“家”的一点 ——读《一器一物》有感
-
拥抱-致默尔索 ——读《局外人》有感
-
再悟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
-
浅议平衡与制衡 ——读《狼图腾》有感
-
客行 ——读《长安客》有感
-
寻找理想国 ——读《文城》有感
-
那点不灭的微光
-
此新进者与彼新进者——读《月亮与六便士》
-
一枚残酷与温情共生的硬币 ——《人鼠之间》读后感
-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
诗意与悲伤 ——读《边城》有感
-
沉浸生活,拾掇美好 ——读《巷里林泉》
-
玫瑰的绽放 ——读《简·爱》有感
-
试着脱离目的和因果 ——读《病隙碎笔》有感
-
在泥淖中吟咏关于星星的诗 ——读《马可瓦尔多》有感
-
泊舟梁山梦
-
浮生若梦梦无痕
-
从《罪与罚》看苦难和人
-
苇草 ——读林贤治《让思想燃烧》有感
2021全回顾
-
南方周末名师公开课:什么是我们需要的阅读教育?
“阅读新火种”名师公开课,一场语文的阅读教育探索。 -
刘亮程的“文学村庄”,物理学家的大世界,因这群孩子而敞开
-
“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广州站:李洱、刘颖、止庵开讲阅读的意义
-
让阅读流行起来 南方周末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
-
“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
完整获奖名单出炉!——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
-
免费!南方周末寻找50位老师参与一场阅读公益实践
-
03:27
高考,改变了你的一生吗?
高考结束了!这一刻,选择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可能是你的答案。 去表白,去疯玩,去云游四海……尽管去吧。 当高考已然“东去”,人生还有漫长的“西行”之路等着我们探索。 如果要留下一句祝福,只希望你: 别停止阅读,别放弃文字海洋里这片更广阔的世界。 【给过来人的提问】高考后,你第一时间做了什么?欢迎留言写下你的回答。 ✎ 彩蛋:“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寻找2万名中学语文老师,发送“赠报”到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可免费申领全年《南方周末》纸质报纸——欢迎把这份礼物送给陪伴你度过高考时光的老师们。 -
06:35
为什么阅读?《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4月起,南方周末报社将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报纸,以及计划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欢迎在南方周末APP搜索“语你共进”,点击“专题”后即可进入专区了解更多信息。 -
除了是老师,他们还是谁?——教师征文挑战赛8月优质作品
-
平时,他们和学生站在一起——教师征文挑战赛7月优质作品
-
哪些文章入选了?——《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6月优质作品
2021年南方周末“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你参加了吗? -
罗会仟:在阅读中走向“十万个为什么”
-
李玉楼:中学生如何接近经典
-
徐琳玲:阅读,通向第二世界的“魔衣橱”
-
刘亮程:文学是做梦的艺术
-
卫毅:连接阅读的欲望越强烈,我们走得越远
-
刘颖:如果没有阅读,我没有办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
止庵:读书,成为有意思的人
-
刘悠翔:阅读一本书,也是采访一本书
-
李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
张锐:阅读会告诉你更多的答案
-
阅读新火种 | 耿景海:“你读不懂,反而对你是一种伤害”
-
阅读新火种 | 严钦熙:我的剪报栏——“每天几分钟,提升思维力”
-
阅读新火种 | 曾湖仙:“中学生的阅读困境首先是没有时间”
-
阅读新火种 | 叶兆言:“我们不用担心阅读的火会被熄灭”
-
阅读新火种 | 程焕文:“阅读是一种门槛最低的高贵”
-
什么样的阅读才有价值?叶兆言、程焕文、曾湖仙想和你聊聊
-
【教师征文挑战赛】你是你所读,你是你所学
-
【教师征文挑战赛】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对现实多一点关注与思考
-
2021“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
-
哪本书你认为它“无用”,又爱不释手?
-
《南方周末》刘悠翔:低质量阅读会增加你的各种焦虑
2021年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新闻部资深编辑刘悠翔采访实录。 -
《南方周末》张锐:短视频和直播出现之前,阅读流行吗?
2021年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新闻部记者张锐采访实录。 -
《南方人物周刊》卫毅:你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2021年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采访实录。 -
诚觅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免费申领《南方周末》全年报纸
好文共读
-
语文教师:“无用”之海摆渡人
深度阅读是对抗急功近利最好的方法。这些一线教师,用各自的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开拓着阅读教育的新路径与可能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第27期) -
余党绪:找到每本书的不可替代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最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够触及文本的核心,把这个文本从众多的作品中标志出来”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第27期) -
黄德初:阅读不是“带仙气儿”的行为
“阅读也是一个日常活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有‘用’的,真的要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用’起来,这样可能他阅读的动力就会更强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第27期) -
《南方周末》刘悠翔:低质量阅读会增加你的各种焦虑
2021年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新闻部资深编辑刘悠翔采访实录。 -
《南方周末》张锐:短视频和直播出现之前,阅读流行吗?
2021年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新闻部记者张锐采访实录。 -
《南方人物周刊》卫毅:你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2021年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采访实录。 -
刘亮程:文学是做梦的艺术
-
李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
止庵:读书,成为有意思的人
-
刘颖:如果没有阅读,我没有办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
罗会仟:在阅读中走向“十万个为什么”
-
唐代诗人里的和尚天团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
语文亦可说唱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
亲爱的小何同学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杭州市上城区紫阳小学语文教师。 -
我终于带女儿去了杜甫草堂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
破壳而出的温柔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四川天府新区第三小学语文教师。 -
追星的喜与忧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干部。 -
孩子的同伴关系比大人想象的更重要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北京市大兴区中学生家长。 -
四十九个不开心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河南省新野县樊集乡初级中学历史教师。 -
岁月不败美人,经典无惧岁月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 -
为你写诗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广州市铁一中学语文教师。 -
在这里,读出深刻,读懂中国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语文教师。 -
“爱生如子”的我失去了学生的爱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太原第四十九中语文教师。 -
学生爱玛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教师。 -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安徽阜阳一中语文老师。 -
贫困生小玲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和学生一起看电影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杭州钱塘区义蓬中学语文教师。 -
播一粒种子在心中——厚植于语文课堂的家国情怀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中学语文教师。 -
用爱心划燃心灯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安徽省怀宁县黄墩镇中心学校教师。 -
一个四大古典名著阅读推广者的自述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 -
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陕西省永寿县中学语文教师。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扎根在乡野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揭阳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
阅读,写作,是一个人的狂欢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学校教师。 -
“不输在起跑线”,是家长都迷信的教育谎言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中共福建惠安县委二级调研员。 -
这个“周末”可不是休闲的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
我和《白鹿原》的故事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西安市蓝田县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
深深的话,浅浅地说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北京牛栏山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
好老师,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始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新东方济南学校语文教师。 -
郑也夫:兴趣的摧毁与发现
我认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是,受教者有没有因为教育而提升了他对某个事物、某个游戏的兴趣,如果没有,教育是失败的。 (本文为作者对北大社会学系一年级本科生的演讲,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
严格监管教辅质量,别再让师生同时做“无用功”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来是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提高的,若翻来覆去地做大量的习题,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无益。练习册占据了学生作业的“半壁江山”,也耗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浸透了老师的大量心血。师生同时做了“无用功”,想想这事是挺可悲的。 -
一个语文骨干教师的反思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素养的提升难以数字化,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外显”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1期) -
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仅得6分?很正常
作者本人不“理解”阅读理解,并不矛盾,阅读理解作为一种考题形式,也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阅读理解该怎么出。 -
读书跳过根基直奔枝蔓是大忌
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成体系的、分阶段的,可以加快学习进度,但不能跳过其中的基础部分 -
法国中小学校是怎样开展语文教育的?
仔细观察法语中学课本就可见到:他们的课文全都是名家原文,这就保证了语言文字的质量与水准,也保证了学生们对过去经典文字的理解与把握。 -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可能是因为日渐丧失快乐的能力,对刚刚转来的、脸上总含着浅浅笑意的叮当,第一次见面,我就心生欢喜。可单元小测,叮当语文、数学都只二三十分,让我们不敢置信。还是同事夏老师明察秋毫:“这孩子前两年估计没学什么,20以内的加减很不熟练,乘法口诀基本不会背。” -
世界读书日|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乡村孩子没条件,城里孩子没时间”
从2007年起,中国少儿出版行业持续迅猛发展,出现了少儿读物的“黄金十年”,童书的出版数量从每年一万多种发展到四万多种,质量也大有提升。但少儿图书发展的红利,大部分由一、二线城市的儿童分享。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阅读:重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 感受不同国度、时代和人格的精神风貌
这类偶然的“经典名著”之多,远过于一般读者的想象,只是既然有经典的地位,人们也就不敢稍有指摘。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阅读障碍:可以避免的悲剧,可以改变的命运
少数发现问题的家庭,通常经历了类似的曲折:一向聪明机灵的孩子,入学后怎么都跟不上,学过的东西反复忘记,“笨”到超乎想象,家长偶然求医,才发现真相——原来孩子有阅读障碍,这是一种先天基因导致的大脑功能轻微失调,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识别字词。 近一个月,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多位阅读障碍者、家长、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了其中值得书写的一笔:阅读障碍虽然会伴随终生,但他们的困境并非无解,政策和社会环境大有可为,有些并不复杂的调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一生。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老师们看“批改作业令”:家长监督不理想,“一刀切”或带来另一种负担
吕玉刚强调,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使命所在。 -
高考改革“术”与“道” ——江苏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引发的讨论
“过去十年,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改,一边有意见反馈过来。这次的争议还是聚焦在于等级划分,这种做法我个人也持保留意见。” “新高考改革后,能规避单科等级制约招生录取这一因素,但‘教育行政部门划批次、分数为核心’主导高考招生录取的格局不会变。”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 -
浙江阅卷老师谈争议满分作文:别让引用“艺术”走向极端
为了更高的分数,我们会准备很多名人名言给学生去背——我们也想让学生看书,但有时他们真的没时间。 为了减少偶然性,作文阅卷会设置避免误差的机制。每篇作文都由两位老师打分。如果两位老师打分不匹配,分数相差超过8分,那么电脑会自动发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改了以后,与哪位老师分数接近,就与之计算平均分。 这篇作文,如果我们一般老师去打分,应该会有42分以上,50-55分也都有可能。 故作高深的风气不能开,这个文风不能倡导,否则学生没有了自己的话,尽是一些艰深晦涩的引用。 -
高考江苏卷谢幕——十七年自主命题里的高考改革轨迹
13年间,江苏卷的命题有过不少大胆尝试,例如取消选择题、提高语文数学分数、降低英语分数等,也经历过将材料作文改成命题作文、又改回材料作文的反复探索。 骆冬青觉得,人们说江苏卷难,有可能不是因为试卷本身难,而是对于最终招考人数比例的直观感受。 在2000年代,自主命题曾是一股高考改革浪潮,从2002年的北京开始,最多时,有多达16个省市采用自己的高考试卷。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
南京家长选择题:减负令检查到学生头上,学生该撒谎吗?
“老师给你们补课吗?”“你们刷课外题吗?”“有随堂测试吗?”这样的“三连问”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从来不!” -
高中语文仍保留鲁迅作品,全国6省市将启用部编版高中教材
“以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在历史课本中被提及。这次全篇收录在语文课本中,有互补的作用,也更加体现对改革开放思想教育的重视。” -
中国少年“爬藤”记:一场家庭条件和学生个人努力的赛跑
相比2019年参加国内高考的1000万考生,5万爬藤少年只是极小众。 为了确保“有书可读”,王奇奇的申请数量是25所,姚松辰15所。 留学顾问曾与家长“制造”出真实,将某个学生送进纽约大学。自始至终,学生不知道,这件事还有额外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