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火种 | 叶兆言:“我们不用担心阅读的火会被熄灭”

2021年,南方周末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与年轻学子对阅读的信念,让阅读流行起来。4月21日,“阅读新火种”启动仪式暨阅读教育研讨会举办,叶兆言(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进行了以《阅读永远美好》为题的演讲。

叶兆言在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启动仪式暨阅读教育研讨会

我不是搞教育的,我是搞写作的。我是一个作家,写东西的人,因此我经常会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想法。

中国是一个特别有读书传统的国家,我们总是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总是讲不读书就会怎么样。但今天我最想谈的是,不读书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首先我认为读书和吃饭一样,不用去担心人们不读书。确实现在也有很多人不读书了,但读书就好像美好的音乐一样,它存在于那里,总是会有人去听的。

我们不用担心说,不阅读就没有前途了。说实话,你不读,人家会读,我们不用担心阅读的火会被熄灭。阅读是人类最美好的一件事情。美好的东西只要在那里,就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我们这么一个传统爱读书的国家,会有“读书节”?我觉得“读书节”的设置特别有意思,“读书节”的设置跟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是不一样的。五一劳动节让劳动人民休息一天,三八妇女节是要提高妇女的地位。那“读书节”是什么?

“读书节”是要提高读书人的地位吗?显然不是,“读书节”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是,觉得大家不读书,我们需要有那么一天、有那么一个节日提醒大家读书。

按我的理想,我自己可以说是一个“读书人”,因为我这一生除了写作,几乎一直在阅读。说起阅读我是比较自豪,我真的是读书人,因为读了很多的书。如果有这样的“读书节”,应该是让我们天下的读书人休息一天。因为你如果整天在读书,一直很用功地读书,是应该有这样的节日,让读书人放假、休息。但我们的“读书节”不是这个意思。

以个人的体会,我特别喜欢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读书态度。我从小的阅读生活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觉得“不求甚解”很好,因为阅读是自由的,我们不应该对阅读有太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限制)。

我们的人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事很少,而阅读恰恰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一件事情。因此我对阅读的态度从来都是一句话——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觉得好看就看,觉得不好看就不看。阅读是自由的,这是我特别想强调的。

当然最重要也是《五柳先生传》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阅读就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会阅读?因为阅读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阅读更好的事情了。

你读了一本好书,读了一本对胃口的书,连饭都不想吃,把吃饭都忘掉了。就像听音乐一样,对于很多热爱音乐的人也是这样。对于他来说,你说这个美好的音乐听了有什么用?他的世界观就改变了?国家就强大了?可能没有什么用,可能没有那么直接。但音乐本身的美,就好像我们阅读的东西,它会让我们完全忘掉了饥饿。

有时候去中学,我很愿意对老师、中学生们说,今天高考是个独木桥,我们都要在这个桥上走,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特别少。所以我们在有限的、可以自由阅读的时间,不要再给限制。让他们(学生们)爱读什么就读什么,要让他们享受阅读,要让他们更自由一些——不要过多地限制说这个能读,那个不能读。

我回忆自己的阅读史,我自己基本上是和大人对着干的。父母、学校不让我读什么,我就要读什么。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其实不光对孩子来说,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这是特别有乐趣的地方。

在我的少年时期有很多书,后面印着“内部读物 供批判使用”。我作为孩子就在想:为什么要供批判使用?因为这几个字,我读了。事实也证明,很多书经过历史的演变,就变成不是“禁书”了。

比如《麦田守望者》这本书。我最初读到《麦田守望者》就是因为后面的这几个字,书的前言还说,这本书中有很多“他妈的”。

作为孩子来说,会觉得很有意思,一本书中有很多“他妈的”,为什么就不让读了呢?为什么要“供批判使用”呢?所以我最早读《麦田守望者》就是这个原因。我曾经和《麦田守望者》作者的儿子一起在南京的先锋书店做过一个活动,我跟他说过这段历史。

我说,我当年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不让我们读。他哈哈大笑,他告诉我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说:我真的没有想过一个中国读者是这样,你知道我作为一个美国读者是怎么样的?我也是跟你完全一样。

因为在他读中学的时候,《麦田守望者》在美国也是一本禁书,是不允许青少年读的,所以他说班里同学没有人看过,但他看过,却不知道这本是他父亲写的。我们现在知道,《麦田守望者》已经是一本世界文学名著,是美国中学教材的必读书,没有一个美国中学生不知道的。因此关于阅读,我们不用过多局限。

另外,对于阅读我们没有必要有过多的焦虑。我们老说中国孩子不读书,说你看日本的孩子在等飞机的时候,他们都在读书——根据这个现状,就觉得我们的未来非常危险。我觉得这个特别不真实,因为我在日本也待过,我没有发现日本的孩子这么用功,这么爱读书。日本地铁上确实有很多人在读书,因为在日本的地铁上没有信号,所以大家都只能看书;如果有信号,大家都在看手机。这根本不是中国特色,这是世界特色。

《地铁上的读书人》,我们国家有人做的这个片子,想说明我们今天已经改变了;中国孩子跟日本孩子一样,中国的读书也那么火热了。我觉得这大致和宣传日本的孩子在读书差不多,反映的还是一种阅读焦虑——觉得大家不再读书,就要编一些正面或者反面的东西。

我想大家去坐地铁,立刻就能得出结论,这个也不真实。老外可能看了也会焦虑,我觉得美国人可能会很焦虑,他说中国多了不起,在地铁上都是这样子,再过十年、二十年肯定就要超过我们了。这都是反映了一种阅读的焦虑,但这是不真实的。

我刚刚已经说了,全世界人民完全是一样的,每个国家基本上一样,都是在看手机,都是在阅读手机。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多的焦虑。

我对手机阅读的态度非常肯定,因为我觉得手机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大家都在那看手机,起码说明我们今天很多人跟过去不一样,起码我们在看。

至于看什么,我们考察阅读史就知道。自大家认字以来,懂得阅读以来,其实每个人阅读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读什么。鲁迅说过,他母亲从来不看他的小说。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去看鲁迅的小说,每个人的阅读都不一样。

在过去没有手机的时代,大家都不阅读。当进入手机时代之后,确实很多人都在看手机了。手机阅读正在改变世界,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首先是便利性,我们想读什么就可以读到什么;另外一个最大好处,是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就好像听音乐一样,我觉得没有必要非要求大家都去听高雅的音乐,因为阅读永远是这样,要让大家读自己想要阅读的东西。

阅读永远是美好的。我们不用担心、也不用规定。

--------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4月起,南方周末报社将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报纸,以及计划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