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如果没有阅读,我没有办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2021年5月18-20日,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后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天河中学与广州市铁一中学;间,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分子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颖进行了以《在阅读中体验生命》为题的演讲

我自己是做生命科学相关研究的,即大家所谓的“科学家”。我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中学生——平时我带博士生做实验,因此我很希望能够分享我这三十多年来的一些阅读体验和经历。

我真的觉得,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经历,我可能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以我希望能够给你们一些勇气。

好奇心,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在分享自己经历之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到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短篇小说《朝闻道》里面的一个小小片段。我当时读完那个片段的时候,整个人特别地震撼。

在这本书里面,它描述的是什么?说的是一个外星人突然来到了地球上,他就跟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说,我们其实在宇宙里设置了一个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可以监测到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世界。

地球上的科学家就很好奇,问这个外星人:“你们是什么时候监测到我们的呢?是在牛顿时代吗?”

外星人说:“不,不是。”

“是亚里士多德时代吗?”

“不,也不是。”

然后这个外星人就给地球人展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在37万年前的一个深夜,在非洲大陆白茫茫的雪原上。

画面逐渐地放大,你可以看到几个黑色的人影,那是几个原始人。他们都驼着背,而且夜风吹过了之后,他们凌乱的头发都被吹散了。这个时候,一个原始人抬起了头,仰望星空,在他深邃的眼睛中映射出了满天的星空。紧接着,这个报警系统响了。

这说明什么?是这个原始人对宇宙的这份好奇心,他仰望星空的这个时长催动了报警系统。

我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自己是特别地震撼,也特别地有感触。因为对我来说,之所以走上生命科学的研究之路,就是源于对宇宙、对我们生命的纯粹的好奇心。所以我真的很认同他的观点,我会认为,好奇心才是驱动我们人类文明的原动力。

阅读满足了我对自然最初始的好奇

我从小到大就对我们大自然、对生命有非常大、非常强烈的好奇心。

比如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蹲在地上去观察蚂蚁,就看这些蚂蚁是怎么发现食物的,然后再回到洞穴里去召唤伙伴过来把食物分了,然后再排着队搬回家。在过程中我也会给它们设置一些障碍,看它们是怎么样来破除这个障碍的。

当时在我们书柜里有这么一套书,好像是1980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我觉得它基本上是承载了我小学时候对于大自然所有好奇心的一套书,即它包括了化学、物理、天文、植物、动物。

我当时对于宇宙的很多理解,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是来自对这套书的阅读。我觉得读这套书真的保留了我对生命的好奇心,一直到我可能比你们再大一点的时候。

在我大概上到初三的时候,我在课上做了一个非常小的实验,即把香蕉研磨碎了后去提取DNA,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几步操作。

当我发现我真正能从香蕉里提取出DNA——DNA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它在我心中是非常神圣、非常神秘的物质,但当时简简单单几步操作,我就可以在试管里看到DNA的时候,我觉得那一刻是让我非常震撼的,而且它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生命科学以及想今后研究生命科学的决心。

因此在后面高考的时候,我非常坚定地把生命科学作为我高考填报的唯一志愿,而且很坚定选择不服从调剂。后来我就到了南京大学读生命科学专业。

阅读能养成一种远见超越我的未见

在读书过程中其实有另外一本书,这本书现在在市面上可能见不到了,叫《哈佛女孩刘亦婷》。

在我读中学那会儿,(它是)我们高中的时候还算是在市面上比较火的一本书。这是一个孩子的父母写的,讲述母亲怎么从小培养自己的孩子,最后这个孩子上了哈佛大学。

我觉得它之所以对我的触动最大,是因为我自己是出生在陕西西安的远郊,我们是叫西飞公司。我自己父母都是工人,是造飞机的,在那会并不是一个能给我很好教育资源的家庭。

但是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突然给了我一个动力或一个很大的驱动力,让我觉得,即使我出生的教育背景是这样子,但只要我能够勇敢一点、大胆一点,我再努力一点,其实是完全可以去实现或者达到更高的目标。它会让我觉得,你不应该预先给你的人生设任何的限制。

所以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它在我心中,说实话,种下了去哈佛念书的一颗种子。在多年之后我也真的到了哈佛大学,我博士后是在哈佛大学读的。

我觉得读书会让你大开眼界,它会让你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人生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

刘颖右三获得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优秀博士生奖

这张照片是我在美国念书这段期间拍的,我当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一个奖。去领奖的时候,旁边站着的这些老人是生物化学系创系的几位老教授,我旁边那个是198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Paul Berg教授,他因为发现重组DNA技术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此,我从当年一个西安郊区的孩子走到世界的这一步,当我跟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在一起的时候,我真正地意识到:你一定不要给自己设任何的限制,只要你能够勇敢一点,你能够努力一点,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多的可能性。

我也一直特别喜欢这句话,“世界的边界才是你的边界。”你应该去探索自己无限的可能性。

阅读给了我坚持的勇气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做科研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刚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英语不是那么地通。

刚开始上学的时候,白天要上课,老师讲的又是非常专业的词汇,而且语速非常快,上课基本是听不懂。到了下午和晚上的时候,还要进实验室轮转去做实验,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复习那些课。所以我当时每天晚上到凌晨的时候,基本上是自己坐在宿舍,把白天上课的语音课件再拿回来一遍遍地听,才理解老师白天上课讲了什么。

我们做科研也是这个样子,可能90%以上的时间拿到的实验结果都跟预想的不一样,要反复接受这种所谓的挫折和失败。

我头两年经常面对的情况是,深夜11点左右,一个人在实验室,拿到了今天的实验结果,发现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一直是在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

但是我觉得阅读给了我坚持的勇气。

《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这本书写的是Barbara McClintock的故事,她是个女科学家,因为发现了转座子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她做科研,以及她提出这个假说和理论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觉得她的理论是错误的,给了她很多的打击。做实验的时候,她也是(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尤其是她作为一个女科学家,更不被科研界所认可。在那么多年的过程中,她反复去验证她的实验,一直坚持到最后,最后拿到了诺贝尔奖。

所以当我读到她的这本自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是给了我在科研上坚持下去的勇气。

回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后来因为科研上面的一些成果,我获得了我们国家在海外设立的一个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当时到我国驻休士顿的总领馆去领了奖。

为什么印象那么深刻?因为当时出国那么多年了,突然到了我们总领馆去领这个奖,现场突然国歌就放出来了,大家开始唱起国歌。在海外那么多年,当时那一刻,突然在那个异国他乡的现场,大家一起唱起国歌的时候,我瞬间眼泪就掉下来了。

那种感触让我突然觉得,我要回国,今后我要在国内做自己的科研。

我最近读了这么一本书,《中国精神读本》,它里面收录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包括作家,非常著名的一些(代表作)选段,所以我觉得爱国精神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传承下去,能够保留下去的。

我自己现在做什么研究呢?挺有趣的。

我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细胞是怎么能够很聪明地感知到我们自己体内的营养物质状态的?

比如我们今天吃饱了午饭,那你的营养物质就很充足,但细胞是怎么感受到的呢?这个时候,它就会把你的营养储存起来、把能量储存起来,到了你晚上饥饿的时候,它会把能量释放出来、把营养物质消耗掉。

那细胞怎么会聪明地感知到,你的营养物质到底是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和状态?

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平衡一旦失去了调控,比如细胞一直不断去储存这个营养物质,可能就会造成细胞不断大量分裂和疯狂地生长,就会引发癌症。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热量限制性的进食,去稍微抑制这种营养的感知,其实是可以延长模式生物的寿命。所以我自己会觉得做这些研究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

阅读对于我的三个意义

我后来想想,阅读对于我来说会有三个特别有意义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阅读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借鉴别人的智慧。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毕竟只有短短这么几十年,你也只能经历一次,我们的职业选择可能会很固定。阅读会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生,从他们的经历里面去学习别人的智慧。

比如我很喜欢读的两本,跟我们学科比较相关的书。一本叫《THE DOUBLE HELIX》,是James D. Watson,即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写的自传。另一本是《I Wish I'd Made You Angry Earlier》,发现血红蛋白结构,也拿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Max Perutz写的自己的故事。

我很喜欢读这些科学家的自传,因为我觉得从他们的自传中,我能够学到他们在科研中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逻辑是什么样子;以及在科研的所谓黑暗时刻,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度过的。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很大的勇气,也能够学到很多。

另外,我觉得阅读可以不断塑造我们的人格,以及可以不断改变我们的气质。

我现在很喜欢读木心先生的一些书,包括他的《文学回忆录》——当时他在纽约,给一些学生讲中美文学,(讲)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对我一个理科生来说,我觉得通过这样的阅读,包括阅读他的一些诗集,能够学到或者感受到另外一些人生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我觉得阅读可以让我忘忧。

我们做科研,平时不断经受失败和挫折,每天工作到比较晚之后回家,我就特别希望能够有一段自己独立的时光去阅读。所以我每天在睡觉之前,大概有1-2个小时的时间我都会专门去读书,而且读一些跟科学并不太相关的书,其中有一些书会给我一些解忧的作用。

比如我最近刚读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难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种各样的难处,但是你的身边有亲人也可能有爱人。这是一个很温馨的故事,当我劳累了一天我再读这些小说的时候,我觉得是对我精神上的放松,也是对我压力上的缓解。

比如最近在读汪曾祺的一套书。因为我平时在做科研的时候,很多时候接触到的是很理性、很有逻辑、冷冰冰的实验操作,但是我觉得汪曾祺的这些书特别有人间烟火气,每次阅读,确实在睡觉前的这个时刻能让我有很大的放松。

所以我会认为,如果没有我人生这些年的这些阅读经历,我真的没有办法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没有办法坚持到这一刻。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寄语:

希望你们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你们精神上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现在其实我们的整个社会有一些浮躁,大家好像压力都很大,就像机器不停在运作,我们每一个齿轮都被这个机器带着转。但我很担心你这样转着转着,一下子几十年就过去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得到更好的体验、更好的成长。

你们现在还年轻,要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你们一个受益终身的习惯。

--------

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报社将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计划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