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剧的寻根最彻底——林克欢访谈

责任编辑:朱力远 实习生 陈伊玮

林克欢看过3000个话剧。

1960年代,林克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由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演变而成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文革”之后,林克欢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文学部主任、院长、艺术总监。

1982年,中国青年话剧院想排一出台湾戏,选的是台湾剧作家姚一苇的《红鼻子》。《红鼻子》演出之后,姚一苇在大陆的亲人知道他还活着,立刻给青艺打电话。一场普通的演出很快演变成一起社会新闻。

台湾戏剧界人士,通过驻日本的新华社找到林克欢,说要拜访大陆的台湾戏剧专家。“我算什么专家?我就介绍了一个《红鼻子》。但是也好,他们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材料,当时,我就见了白先勇、马森他们一大堆人。随后我的家就变成台湾剧协驻京办公室。”林克欢说。

时代的机缘巧合,让他成为与两岸三地戏剧界有密切互动,眼界相当开阔的戏剧理论家,或许,还是中国看话剧看得最多的人。

南方周末:“文革”刚结束的时候,话剧非常火爆,但很快就冷却下来了。为什么?

林克欢:我们憋了十年,憋惨了,突然有了小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