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48小时:深入“烟花”台风眼
常规气象预报利用雷达遥感技术,仿佛站在远处看,而现场监测相当于与台风拥抱,“只用眼睛看和伸手摸是有区别的”。
“对PM2.5等污染物而言,台风会把它们‘洗干净’,但对臭氧不是如此。”汤杰和同事们初步研究发现,台风能将平流层的臭氧卷到地面上,登陆后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可达登陆前的4-5倍。
在象山,追风小队一行人专门去看了华东“台风之王”——5612号台风纪念碑,苏镝坷发了一条微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弱小,但从未放弃。”
责任编辑:曹海东
2021年7月26日,随着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继续北移,青岛市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青岛沿海近岸掀起十余米高巨浪。
台风来了,待在家里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是最遗憾的决定。他们愿意千里迢迢赶到台风登陆点,在凌晨的海边,吹着“能把树拔起来的风”,淋着“针扎一样痛的雨”,见证一个个罕见的风眼。
这次是为了见证庞大、缓慢、湿润的“烟花”。
“烟花”是一个怪异的台风。普通台风眼平均直径约20公里,“烟花”的风眼直径超过100公里;普通台风眼在登陆点留驻不超过2小时,“烟花”风眼足足在舟山赖了7个小时才走。
罕见的“烟花”为科研机构提供了研究的样本,也给了气象爱好者们观测、体验的良机。2021年7月23日,两支追风小队不约而同赶往“烟花”登陆点,一支是“国家队”——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一支是“民间队”——气象爱好者组织“中国气象爱好者”。
在“烟花”的台风眼中,他们都领到了想要从自然中获得的礼物。科研人员采集了宝贵的气象数据:校验和提升实时天气预报的精准度,指导城市应对灾害。常规气象预报利用雷达遥感技术,仿佛站在远处看,而现场监测相当于与台风拥抱,“只用眼睛看和伸手摸是有区别的”。
气象爱好者则目睹了神奇的景象:微弱的风带来太平洋的水汽,朦朦胧胧的太阳甚至短暂现身,空气变得闷热,开始起雾,天空飘起细小的毛毛雨。一阵阵鸟叫、蝉鸣声显得城市格外平静,仿佛台风从未来临。
“烟花”,能追
在海面停留整整一周后,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终于来了。7月25日,“烟花”的中心在浙江省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
“这可能是杭州遭遇的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台风。”杭州市市长刘忻亲自给市民发去提示。上海地铁一号线莘庄站天桥顶被台风吹飞,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楼顶重达1000吨的电涡流阻尼器出现大幅摆动,用来抵消狂风给大楼带来的剧烈摇摆。
早在7月20日,“烟花”就因成为助推河南暴雨的“帮凶”而闻名。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汤杰研究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如果没有“烟花”,郑州也会下雨,但强大的“烟花”通过影响副高等天气形势,减弱郑州上空的对流系统移动速度,同时还“火上浇油”,不断增加外围环流输送水汽,大大增加了郑州的降雨量。
更早之前,7月15日,王路澄就注意到“烟花”的雏形可能诞生的消息。每到台风季,他常常观测风云2号、4号、向日葵8号等气象卫星,试图从蓝色太平洋面上变化的白色云团中,捕捉到台风的胚芽。“有些发展比较好的,在卫星云图上看上去规模比较大,或是螺旋性比较好,就可以一眼找出来。”7月18日,“烟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汪亚纯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