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碳盘查,节电107亿度

在刚刚过去的7月,欧洲和河南相继发生严重洪灾,此时此刻,许多人正遭受着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

科学家们指出,气候变化是这一波极端天气背后的重要推手。由于气候变化,与天气、气候和水文有关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只有减缓全球变暖,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的措施。

2℃是不该逾越的临界点。

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需要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而企业的参与也至关重要。

2021年7月,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发布了《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 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全球首份由联合国机构发布的全面指导企业实现碳中和的研究报告。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理事任洪斌发布《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报告聚焦占据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70%的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交通运输、农业食品、工业制造、建筑业等,收录了全球55家企业值得借鉴的减排举措。伊利作为农业食品业的代表案例入选,报告详细分析了伊利减排行动亮点,以及对其它企业的经验启示。

标准化、精细化的碳盘查

企业只有知道自己每年到底产生了多少碳排放、排放最多的是哪个环节,才能确立减排目标和重点方向。这个摸家底的过程叫做“碳盘查”。

联合国报告认为,伊利碳中和举措中的一大亮点,即是通过长期、专业的碳盘查,建立起对自身碳排放量的清晰认知。

伊利是行业内首个具有自主碳盘查能力的企业。自2010年起连续11年编制《碳盘查报告》,对旗下所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系统核算。伊利还组建了一支百人团队,专门负责年度碳盘查,并提出节能减排举措。

碳盘查计算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由于这六种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强弱各不相同,一般以二氧化碳作为参照气体,把其他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折算成产生同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统计。

碳盘查是一个耗时长的复杂过程,需要高度细化完善的数据。联合国报告认为,伊利的碳盘查有两个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第一个经验是,企业需开发完善的IT系统来实现原始数据收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盘查准确性。

伊利斥资300万元建立了环保、能源大数据管理平台——EHSQ管理信息系统,将环境保护和能源管理体系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实现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环境监测及能源消耗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碳排放量的统计分析等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极大提高管理效率,使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更加精细化。伊利的碳盘查甚至精细到把灭火器、开关等小型设施也包括其中。

第二个经验是,企业应该在初始阶段就遵循国际标准,这从长期看来能够节省大量工作。 伊利在初次启动碳盘查时就依照ISO14064标准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开展,确保覆盖了广泛的排放源。如此一来,伊利的数据可以轻松契合碳披露项目CDP报告系统和 MSCI评级体系,且有助于年度流程的标准化。

11年节约107亿度电

得益于多年来标准化的碳盘查工作,伊利能够在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效率地进行节能减排的能耗管理,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解下发到各事业部。

从2014年开始,伊利投入9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将燃煤锅炉改造为天然气锅炉。与煤炭相比,天然气具有较高的热值、较低的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因而是更加清洁的能源。

到2020年底,除三家工厂因当地供应不足未能采用天然气锅炉外,伊利所有工厂均已使用天然气锅炉。全部更换天然气锅炉的单位在更换后较更换前合计减排58万吨/年。

伊利还通过余热回收、热泵等一系列绿色技术,提高工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对锅炉排烟热损失进行改善,将蒸汽冷凝水、连续排污水热能回收,提高锅炉给水温度,减少天然气使用。截至2020年年底,伊利旗下19家工厂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得益于2020年推进的专项节能项目,伊利节约用电4800多万度,节约天然气430万立方米,节约煤2.8万吨,节约水400万吨,并成功将运营成本降低1亿元。从2010 年起的11年间,伊利累计减排6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节约了107亿度电。

2012年以来,伊利每吨终端产品的碳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377千克CO2e每吨下降到2019年的214千克CO2e每吨。

伊利降低加工制造环节碳排放的努力,得到了联合国报告的肯定,被认为是伊利碳中和举措的另一大亮点。

上游牧场纳入碳盘查

每一样食品在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前,都经历了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储存、运输、零售等层层环节,每个环节均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报告指出,对于食品制造商而言,约九成的碳排放其实是产生于企业自身加工制造之外的环节,如原料采购、包装、物流等。

大多数碳披露项目只要求企业披露其所拥有和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如外购电力)的排放,而并不强制要求披露由企业运营造成,但并非来自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间接排放。这种间接排放主要涉及企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而伊利从2017年开始,将产业链上游牧场的碳排放也纳入自身碳盘查范围,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方面体现了更大的担当。

伊利合作牧场。

牲畜的甲烷排放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食草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

为降低奶牛养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伊利积极测算并控制合作牧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奶牛营养评估体系(DNAS),合理优化奶牛日粮配方,选用营养价值高且奶牛易消化的苜蓿草和青贮玉米作为主要的养殖饲料,提升奶牛消化和吸收速率,减少奶牛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伊利在合作牧场推广指针式喷灌节水设备给苜蓿浇水。

此外,家畜的粪便在储存和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和氧化亚氮,饲料生产环节也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排放。

伊利自2013年起推行“种养一体化”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通过推动“种养一体化”,山东绿草源牧场将牛粪当作牧场外麦田的肥料,有效消纳粪污、培肥地力;而小麦收割后,麦秸又可以做成粗饲料,满足牧场饲料需求。“种养一体化”,解决了奶牛“吃”和“拉”两大难题,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2020年伊利“种养一体化”项目覆盖272座合作牧场。

伊利还推动已投产的牧场建立黑膜沼气池,收集氧化塘产生的沼气并进行燃烧,减少牧场甲烷的排放量;并且推动建设沼气发电系统,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

对上游牧场的节能减排管理,只是伊利“绿色产业链”的一部分。伊利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在牧场和工厂建设、制造、运输及消费的整个过程中考虑并融入绿色理念。

在包装环节,伊利全面实施绿色包装,从包装减材设计、绿色包材的应用到使用后的回收利用,创新4R+1D模式,即拒绝、重复利用、可回收、轻量化和可降解,全过程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019和2020两年中,伊利产品塑料包材用量节约3350吨,纸包材用量节约9520吨。

伊利旗下品牌金典采用经过FSC认证的包材,是中国第一家采用FSC认证无菌纸盒包装的乳品企业。2020年,伊利共使用FSC包材238亿包,相当于超90万亩森林得到了妥善的可持续管理。

此外,伊利部分产品还采用了比爱克林包装,与传统纸盒或包装瓶相比,能够减少50%-60%的包装质量;在特定条件下可100%回收的轻量化PET包装也被应用到伊利的产品中,实现包装的轻量化、可回收。

在物流环节,伊利依据国家及地方车辆尾气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国四及以下车辆的使用,通过提升车辆满载率、优化物流路径、全程GPS跟踪精准定位等举措,提升产品运输过程的车辆使用率、周转率,减少物流车辆数以及汽车尾气排放,最大程度降低运输环节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

伊利通过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实现从源头控制能耗,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产生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前行中的绿色领导力

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清晰的职责定位是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基石。伊利对绿色发展的坚持和实践,得益于其设置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秘书处-可持续发展联络员”的管理架构。

伊利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集团董事长潘刚担任主席,统筹管理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及管理平台,负责推进日常可持续发展工作,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在每个事业部、职能部门各设立1名可持续发展联络员,负责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推进与实施。

伊利把可持续发展分为产业链共赢、质量与创新、社会公益、营养与健康四个行动领域。在委员会的指导下,伊利集团、事业部和工厂在这四个行动领域中展开密切合作。

“伊利质量管理部门、工厂和其它相关方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都有着清晰定位。”联合国报告如此评价道。报告认为,制定完善的碳中和组织架构和指导原则是伊利减碳行动的第三大亮点。

伊利还发挥龙头的引领作用,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整个产业链所有合作伙伴。2020年,伊利与供应商多次交流互动,推动114家供应商应用可降解、可循环的材料及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可持续供应链。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响应这一国家目标方面,伊利再次走在前头。于2020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率行业之先,第一家承诺实现碳中和,制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三级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实现乳制品温室气体吨产品排放量逐年递减,到2030年单吨乳品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2年减少40%。二级目标实现减少乳制品吨产品综合能耗,到2030年生产单吨乳制品综合能耗较2019年下降6%,污染物100%达标排放、合规处置。三级目标实现推动基层单位节约水、电、气、汽、冷、煤、汽柴油的使用,到2030年生产单吨乳制品电耗、水耗、天然气耗用、蒸汽耗用整体较2019年下降6%等。

“碳中和‘30·60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是必须要承担的艰巨任务。”伊利集团副总裁赵昕在报告发布会现场表示。

伊利创新中心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植物吸收和降解动物粪便,同时考虑在牧场选址上落实低碳原则,例如与高纬度地区牧场合作,以降低奶牛产生的碳排放。伊利还将与各个工厂所在地政府积极沟通,争取获得绿电直接采购配额。

未来任重而道远,伊利将继续负重前行,持续向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迈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极端天气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