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圆桌:疫情下吸纳外资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市场缘何魅力不减分?

编者按:营商环境之于企业,犹如植物之于阳光雨露。2021年,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在遍及全国数百座城市的创新行动,营商环境优化建设被视若增强城市魅力的明珠。

为响应城市行动,南方周末推出系列访谈——“怡商说”。我们邀请卓越的城市行动者、权威经济学者以及知名企业家,探入宜商、怡商、易商的秘境。我们珍视技术和行动方略,我们愈珍视延续那些让城市更美好的理念和价值观。

本期为怡商说·专家圆桌第一期《经济学家圆桌:疫情下吸纳外资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市场缘何魅力不减分?》。北上广权威经济学家隔空“连线”,深度解读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奥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外商资本的跨国流向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神经。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中国FDI(直接利用外商投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今年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721.9亿元,同比增长25.5%。在去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吸收外资实现高速增长,超出社会预期。

疫情影响之下,中国为何能够逆势增长,受到跨国资本的青睐?中国市场吸引外资的优势是什么?近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接受了南方周末的采访。

这是关于中国营商环境的同题问答,三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中国消费市场、营商环境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并预测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走出去”的未来方向。

吸引外资优势=广阔市场+完整产业链

南方周末:2020年,在全球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地。应该怎么看这个现象?

毛艳华:2020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全球FDI呈现整体下降态势,疫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国疫情防控成效较好,因而中国受到的影响较小,而美国下降幅度大。尽管2020年中国FDI排名超过美国,但实际流量并未达到(单一国家的)最高水平。中国在占比上排第一,这说明我国这几年围绕外商投资实施的营商环境建设起到成效,营商环境对外资具有吸引力。好的营商环境基础,加上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令中国FDI逆势增长。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张军:对于外资的跨国流动,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流动性比较强的外资。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较快,外资进入渠道多。流动性强、短期化的资本借助开放的金融市场加快了向中国市场的流入,这个现象是很明显的。尤其是疫情以来,全球经济疲软,但中国金融市场保持稳健发展,大量外资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进入中国。

另一个是所谓的长期或者中长期的投资,叫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就是在中国办厂或者把公司的地区总部搬到中国城市,通常认为这一类投资能更好地反映出国家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的事实。疫情发生后,欧洲和北美受到较严重的冲击,中国相对来说经济恢复快,加上又加快了市场开放,很多中长期资本开始考虑进入中国,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兴趣发生了变化。

90年代以后,大量外商的直接投资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这个阶段中国是“世界工厂”。近些年这些投资对中国依然保持兴趣,并非因为劳动力便宜,而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商会对在华的美国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公司投资战略发生了调整,他们提出“in China for China”,即在中国(投资)是为了中国市场。所以,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是源于在中国的外商扩大了原本的投资规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白明:首先,202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例如三大负面清单制度体系。在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一减再减的同时,我们设立了海南(自贸港)版的负面清单。全国版限制措施是33项,自贸试验区版是30项,海南只有27项。其次,中国营商环境得到了改善,在世界的排名不断提升。2018~2020年世界银行出版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从78位到46位,再到31位,排名大幅度迈进。最后,2020年中国是世界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国家,与他国形成落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在其他国家投资的项目或者之前比较犹豫的项目,都会考虑在中国投资。

从这种逆势增长的现象来看,可以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少。中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丰富的资源,加上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这给外资带来了各种机会,而中国也恰恰需要外资。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南方周末:过去中国吸引外资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在哪里,是市场需求、劳动生产率、物流服务方面的效率吗?在全球疫情消除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这样的优势能否持续?

白明:最开始是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在最初比较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去了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产业链比较完整,产业分工配套强。这种优势越来越显示出来,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遇到疫情突击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什么都有,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疫情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从全球产业链来看,它有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目前欧美国家的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产业链也在重构。很多国家尽管有疫情,但正在采取措施切割疫情与产业的关系,减少疫情影响。比如越南的“三就地”政策,让劳动者就地吃饭、就地休息和就地工作,让疫情与制造业脱钩。

毛艳华:关键因素肯定是产业配套强、产业发展环境好,以及国内较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优势是否能够持续,一方面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目前很难预测中国未来能否一直保持外商投资吸引力第一位。外资会不断增长,但总会有边界。对自身发展而言,中国不仅要吸引外资“引进来”,还要推动自己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开放合作还是不变的主题,这就需要在“有进有出”的同时构建稳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张军:一个原因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购买力,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有比较完整的供应链。也可以简单地说,吸引力在于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的优势并不会因为疫情受到较大影响。相反,在疫情冲击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巨大购买力的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加上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中国的优势以后会越来越强。

流向数字经济领域的FDI

南方周末:有分析指出,近年来对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是在加速的,您认为FDI正在服务业和数字化这方面扩张吗?

张军:我觉得不应该把数字化作为一个现象单独去看,因为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本身就是一回事。现在大量实体经济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得比较好,这是我们经济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优势。无论是资本扩容还是新的外资流入中国,都要迎合数字化趋势。所以我并不认为数字化是外资流入的新领域,实际上它并没有改变外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兴趣。

白明:确实,即便没有疫情,我觉得这也是一大趋势。对于吸引外资的优先领域,中国的负面清单不仅是允许进来,而且具有导向性。例如高科技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鼓励利用外资的清单,地方也出台了很多鼓励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这些领域,给了外商投资的机会。外资不仅能来中国,而且中国市场空间大,能赚到钱,所以外资在这些领域的成长速度要超过其他领域。疫情虽然会对这些领域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毕竟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高新技术领域很多工作在线上即可完成。

毛艳华:我认为是的。服务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优先领域,吸引的外资肯定会越来越多。数字经济本身是产业,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工具。数字经济的定义虽然尚未取得共识,但人类社会确实处于智能化、数字化阶段。当前数字经济领域发展规模较大,作为相关产业的技术载体,数字化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数字领域将成为趋势。

南方周末:在投资数字化方面,最近软银调整在华投资策略,如何看待这个事件?

张军:这个比较复杂,软银的调整也是必然的。过去软银在中国互联网经济领域的投资一直都相当成功,但是中国政府关于互联网经济的新监管理念颠覆了以往底层监管的逻辑,对参与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软银造成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软银做出战略上面的调整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事件)短期对于市场上在位的互联网公司肯定会有冲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对互联网经济的整个市场环境也有影响。但我认为互联网投资者很快会明白国家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冲击慢慢会趋于平静。中国是互联网经济大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个逻辑是没有改变的,互联网经济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也并没有改变。

“走出去”更加谨慎

南方周末:我们还注意到中国不仅在“引进来”,也在“走出去”。中国在2018年已经实现了双向投资的相对均衡。中国走出去投资近些年有什么特点?疫情的变数将对走出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毛艳华:我国投资集中在基建,发达国家侧重于产业投资。这是各国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做出的投资选择。对外投资的变化取决于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了相关投资领域。我国在基建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在这方面投资更多,未来还需要加强创新研发的发展。

张军:大多数企业现在走出去应该会非常谨慎,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疫情还在蔓延,另外一方面则因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情况下政治风险是提高的。在“走出去”这个层面上,很多企业会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关注安全而非盈利。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可能会更多集中于反映中国处理国际经贸关系和全球化战略新理念的领域,例如“一带一路”。

白明:近些年中国“走出去”投资不再是过去的盲目投资、虚假投资。前些年对外投资增长较快,但大多投资在球队、俱乐部以及基金项目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投资内容,这与我国的发展方向不一样,与参与构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大方向也不一样。之后我国出台了管理办法,重点鼓励支持在高科技制造产业、“一带一路”相关产业、绿色产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限制了涉及安全领域的投资。鼓励、限制、禁止投资的领域明确之后,现在的投资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疫情确实造成了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投资结构。在我国主动对外投资的同时,也有外商在华投资转向其他国家的情况,这样流入中国的资本就减少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延缓一些产业的转移,给这些产业更多的选择。

至于我国对外投资,则应该重点支持有助于我国布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站位的领域。


2021年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将在福建厦门举行。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本届投洽会首次针对重要经济主体——城市,特别开设中国城市创新市长论坛·营商峰会。

此次论坛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周末、蓝色光标承办。论坛将紧扣“十四五”规划,以“新发展格局下的营商环境改革”为主题,邀请各大中型及特色城市主政者、专家学者和头部企业代表齐聚现场,为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建言献策。

而作为本次论坛的重头戏之一,由南方周末研究院出品的《2021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白皮书》也将正式发布,立足第三方视角,为城市发展科学决策、资本理性投资定向提供专业指导。

9月9日上午,2021中国城市创新市长论坛营商峰会期待您的到来,点击下方图片,立即报名参会。

*请在页面内准确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以便制作参会证。

按照投洽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所有参会人员须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方可进场。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